中国神秘组织保护人类,江湖最神秘组织赊刀人到底是为了什么

赊刀人并不是什么神秘组织,就是一种超常规的商业手段,目的则是为了获取收益中国神秘组织保护人类。由于赊刀人通过预言的方式获利,所以就为这个群体添加上了一些神秘感。而预言的命中,大部分来源于信息获取的不平等,就像90年代的股市一样,谁掌握了一手信息,谁就是获利最多的一方,赊刀人自比鬼谷子传人,也是为了给预言增加神秘感,为收益最大化做铺垫罢了。当然,我也并不怀疑隐士半仙儿的存在,但显然精通卜卦预言的半仙儿都有一定“风骨”,不常以此方式获利。

中国神秘组织保护人类,江湖最神秘组织赊刀人到底是为了什么

(赊刀人)

中国神秘组织保护人类,江湖最神秘组织赊刀人到底是为了什么

中国神秘组织保护人类,江湖最神秘组织赊刀人到底是为了什么

中国神秘组织保护人类,江湖最神秘组织赊刀人到底是为了什么

赊刀人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将刀具赊给有需求的人,且不收取任何费用。只是在赊刀的同时留下预言,行话叫“谶语”,倘若一段时间过后预言成真,赊刀人则回到赊刀处,向收刀人收取一笔费用,这笔费用往往是所赊刀具实际价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普通百姓很相信这种预言准确的“先生”,也就非常乐意付钱;地主、大商贾这样的富户,见到预言如此准确,为了图个吉利,也会多给赏钱,或者请进家中款待一番。

中国神秘组织保护人类,江湖最神秘组织赊刀人到底是为了什么

中国神秘组织保护人类,江湖最神秘组织赊刀人到底是为了什么

中国神秘组织保护人类,江湖最神秘组织赊刀人到底是为了什么

中国神秘组织保护人类,江湖最神秘组织赊刀人到底是为了什么

中国神秘组织保护人类,江湖最神秘组织赊刀人到底是为了什么

粮价预言的案例这种具体案例在1878年7月的《申报》里有过记录。说是咸丰辛酉年,当时的浙江奉化县境内(今宁波奉化区),有人在闹市赊刀,“如遇买主,但计价目而不收钱文”。一般来说,赊刀人不会在闹市进行赊刀活动,原因有二。首先是不好确定赊刀人的身份和住所,这样对回收刀款带来不稳定性;其次,古代官府还是比较重视思想控制的,一旦赊刀人预言成真,必将引起轩然大波,认为他们有“妖言惑众”之嫌。

“并云今日米贵,每升已粜至八十文,待日后贱至十八文再来收钱,众皆笑其痴。迨光绪初年,宁波米价果粜至十八文一升,于是人皆信其言之有据,唯其人则已不可知矣。”——《申报》赊刀人当时留下的预言是米价走势,从咸丰帝驾崩,到光绪帝即位,中间隔过去一个同治皇帝,也就是过去了13年,宁波的米价果然从80文跌到了18文。其实这并不是偶然,咸丰末年的清朝经济已经到了一个低谷,而在慈禧太后实际控制政权的同治时期,是有一个短暂的中兴,所以到光绪即位时,粮食价格普遍下降是必然的。

(同治时期两宫皇太后听政)

“康熙四十六年,苏、松、常、镇四府大旱,是时米价每升七文,竟涨至二十四文。”——《畏斋日记》

最明显的体现就是白银与铜钱的兑换比例,据史料记载,在清代初期,因贸易顺差,流入了大量的白银,当时1两白银可以兑换700到1000文铜钱,铜钱的购买力非常强。据《畏斋日记》的记载,1707年时米价基本保持在每升7文钱左右,遇到旱灾才涨到了24文。灾情过后粮价就趋于稳定,基本维持在十六七文左右,雍正到乾隆时期,平均粮价也是这个水准。

到了道光以后,清朝的经济迅猛下滑,规模不一的农民起义开始爆发,社会购买力下降,所以钱也就越来越值钱,一两银可换一吊钱,也就是1000文。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政府需要花钱,于是在准备金(银本钞)以外,增印宝钞(纸币),一定程度上造成通货膨胀,促进货币贬值,所以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1600或1700文了。随着鸦片流入中国市场,白银大量流出,加之战争赔款,使清朝银价猛增,一两白银竟然可以换到2200或2300文钱。所以粮食价格就会跟着暴涨,以至于卖到80文一升。

经过同治中兴的短暂恢复,清朝的经济得以好转,所以通货膨胀得到一定遏制,所以粮食价格有所回落。而光绪元年(1875年)开始,清朝遭遇了“二百年未有之灾”,即“丁戊奇荒”,为何在大型灾荒时期,赊刀人还能命中粮价下跌的预言呢?

(北方灾民)

其实这次灾荒主要受灾地区在华北,继而波及山西、河南、陕西、河北、山东五省,受灾人口规模在一亿六千万到二亿左右,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一半。其中重灾区的两千万人口不顾政府封禁条例,直接闯出了山海关,直奔清朝龙兴之地东北,俗称“闯关东”。

而这次灾害的赈灾工作其实并非由清政府承担,政府将这个压力抛给了地方大商贾,江南的商贾就要面临白白捐粮的亏本买卖,与其这样,倒不如低价清仓,所以江南的粮食价格一时间反降不增。

(灾荒下的维稳)

再者,清政府在赈灾时的主导思想并非人命关天,而是防止民变,所以“防流”思想凌驾于“救死”之上,因为在其看来,历史上的饥荒流民往往都是重大暴乱的诱发因素。所以不管是清政府也好,民间富绅也罢,甚至是国外的传教士,免费开设粥棚进行救济。尤其是南方的商贾,将粥棚开在长江以北,阻碍灾民南下,并在灾民南下之前,尽快清仓,以免出现“抢大户”的暴力事件发生。所以一时间出现较为奇特的现象,即北方一米难求,南方粮价恶性清仓大跌,相比较囤积居奇,保命显得更重要。

(等待开仓抢购低价粮食)

经营模式分析从这里可以看出,赊刀人的预言至少包含了两种眼光,一是经济眼光,二是政治眼光。但是具备这样格局的人,还需要赊刀谋利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赊刀人的经营理念更多的是出于赌徒心理。赊刀人作为生意人,走南闯北获得不对称的信息增量是可能的,古代地域差异下的粮食价格存在较大差别,这多表现为地域性的丰歉之别,虽然有粮仓作为调控市价的工具,但市场做出反应是需要时间的。所以这个时间差可以被赊刀人充分利用,但要说13年之久的准确预测,要么真是“玄学大师”,要么就得承认“有赌的成分”!

不妨换一种思路,倘若赊刀人在此地预言粮价会涨,换了一个区域预言粮价会跌。两个地方总会有一处言中,那么一把刀算10块钱,两个地方各挑五位送出,成本一共100块钱。由于赊刀人常常低调做生意,两地收刀人并不愿意分享收刀的事迹,当有一处预言成真时,以五倍收费,也能收回250块钱,两处成本计算下来,共计盈利150块钱,收益率150%,这就不存在堵的成分了,旱涝保收。

若是有消息灵通者,孤注一掷的定投一个方向则利润更大。据一些见闻记录的说法,很多赊刀人选择偏远地区做生意。古代信息传递的滞后性,正是赊刀人成功盈利的机会。尤其是粮食价格,受区域性的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小农经济下的寻常百姓守着一亩三分地,更不知晓周边区域的粮食丰歉情况。对于赊刀人来说,只要是两条腿跑的过消息传递速度,那么定投的把握就很大。同样是10把刀,在一个村庄挨家挨户的赊出,预言粮价三月之内上涨,待三月之后,市场规则主导粮价上涨,赊刀人则坐地收取500块钱,刨去成本100块,实际盈利了400块,收益率为400%,这买卖在古代算是暴利行业了。

综上来看,赊刀人也可能具有“玄学背景”,但利用信息差、营销策略,而谋取利益的可能性更大。鬼谷子乃纵横鼻祖,门下张仪、苏秦、孙膑、庞涓,哪个不是无双国士,要说赊刀人为鬼谷子嫡传后人,真的难以信服。随着社会的发展,赊刀人也就越来越少,因为网络使信息普遍对称,没有了“出售”信息差的空间。但特殊事项的一手信息往往被特殊人群掌握,以此谋利的人倒是很像古代的“赊刀人”。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