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代想复国吗,东周灭亡后,为什么周王室后人没有复国,重新建立北周或南周

东周不能复国的原因,先要看东周灭亡的原因清朝后代想复国吗:

1.周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其制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分封了许多诸侯国,周王室实际上直接统治的地区只有国都附近一小片区域。其他区域都是通过诸侯国来间接统治。诸侯国在其统治范围之内拥有一切权力,只是有向周王室朝贡和出兵协助周王打仗的义务。在周王室强大时,可以节制诸侯。但随着诸侯国渐渐强大,诸侯不再听命于周王室的指挥。周朝的宗法和分封制开始瓦解。

2.平王东迁就是一大败笔。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平王也不是什么有雄心的君主。一朝被犬戎入侵就吓破了胆,不仅没有奋发图强,而是害怕逃避,迁都了洛阳,国都长安大片地区全封给了秦国。从此周王室式微,从一个中央政府退变成一个势力只有洛阳地区的小方国。而且还出现过郑国抢收洛阳麦子和楚庄王问鼎中原的窘境。

3.随着地盘的缩小,节制诸侯权力的丧失。经济实力越来越差,直接控制的军事实力也日益丧失。所以周王室不仅经济上要依靠诸侯国,政治上也受诸侯的摆布。

4.周王室虽然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其号召力只是名义上的,都是空架子。各诸侯国都是利用周王室的旗号,来发展自己的势力。齐桓公尊王攘夷就是这样。到后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也只是需要周王室名义上的承认,让自己名正言顺罢了。再到后来,各诸侯国纷纷自行称王。这表示周王室的号召力一步步消亡,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

5.从东周开始到被秦国吕不韦灭掉,东周从来没有出过有作为的君主,虽也有想恢复周王室辉煌的,但打了败仗之后再无力回天,不是真正有作为的。 强大的诸侯国都是有伟大的君主,通过改革变法实现强大的。东周倒好,本身已经很弱小了,还有分封,一分为二。这样就使得自己变得更加弱小。这好像就是一个阔少爷落魄后还不改原来的习气一样。这样的周天子也就不能中兴祖宗基业了。

通过东周灭亡的原因,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制度跟不上社会发展,地盘不断缩小,经济和政治上都受限制,号召力尽失的政权,就已经相当于傀儡了。拿着这样的一块招牌,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复国的。

开篇:

清朝后代想复国吗,东周灭亡后,为什么周王室后人没有复国,重新建立北周或南周

中兴当时颂大唐,大唐家国天为昌。 妖环忽见诚非祥,土花失色急寿王。

清朝后代想复国吗,东周灭亡后,为什么周王室后人没有复国,重新建立北周或南周

明皇父子紊大纲,从此晏朝耽色荒。 天下黎庶暗罹殃,击损梧桐按霓裳。

清朝后代想复国吗,东周灭亡后,为什么周王室后人没有复国,重新建立北周或南周

谁知鼙鼓动渔阳?肃宗灵武何仓皇? 回来张后年初芳,前杨后李真匪良。

清朝后代想复国吗,东周灭亡后,为什么周王室后人没有复国,重新建立北周或南周

.................

清朝后代想复国吗,东周灭亡后,为什么周王室后人没有复国,重新建立北周或南周

后来历历事愈彰,源流有自咎谁当。 岂惟当时留锦囊,至今人说马嵬坡下尘土香。

——宋 杨万里《浯溪摩崖怀古》

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强盛的王朝。它地方广阔,东到大海,西到中亚,南达南海,北到西伯利亚,它威名赫赫,以至于千年之后,我们仍有一个名称“唐人”它文治武功,千年之后,我们仍然怀念盛极一时的“大唐”。

大唐不夜城

在大唐之后,要是说有一个像唐朝一样,受到人们追思的大一统王朝,那么非大明王朝莫属。

不过,若说对于大唐,人们怀念的,是它的辉煌。而对于明朝,人们惋惜的,是它的骤亡。

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军进入北京。崇祯皇帝上吊梅山。明朝灭亡。中华大地开始一段血雨腥风。

明亡清兴,不仅给中华大地带来巨大的战争伤害,也给汉人带来巨大的耻辱。

因此,在明朝灭亡之后,在全国兴起恢复明朝的浪潮。

反清复明首先扛起恢复明朝大旗的,是南明政权。在1644年全国性明朝统一政权覆亡,清兵入关的时候,“明的遗民”在南方建立弘光政权、永历政权、福王政权、隆武政权、明郑政权等等政权,坚持明朝正统,抗击清朝。由于是一盘散沙,先后失败。

1683年,康熙派施琅率军进攻台湾,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 全国最后一支明朝抗清势力覆灭。

此后,在整个清朝,打着恢复明朝的旗号进行的反清运动数不胜数。

比如,在三藩之乱时候,吴三桂就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清朝的大部分起义,都或多或少跟反清势力有关系。

而且,在民间,各种各样的反清复明的组织一直存在,伺机而动。

比如红花会,天地会,洪门等组织。特别是洪门,孙中山先生能够推翻清朝,就跟洪门脱离不了关系。可以说,洪门间接推翻了清朝。

明朝灭亡后,声势浩大的复明运动,给清朝造成极大的压力,甚至间接导致清朝的灭亡。而大唐灭亡之后,直接进入五代十国,似乎很少听说有后人复国,这是为什么呢?

唐与明之间后代表现不同的原因为什么唐灭亡后李唐后代好像凭空消失了,而明朝灭亡之后后代反清复明的运动屡屡兴起呢?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有钱有势的后代的多少。

唐朝跟明朝不同。唐朝的帝王的子孙,可以参与政治,初期在朝中一般位高权重,没过多久,关系疏远,就会大权旁落。或者被因为各种借口除去爵位,沦落为“卖草鞋的刘皇叔”。

更为甚者,唐朝的宫廷政变频频,政治事件频发,导致李唐皇族死于刀光剑影的不计其数。比如在武则天在位期间,就对李唐皇族展开大清洗。后来的安史之乱,李唐皇族有一次遭受血光之灾。

这些导致到了唐朝后期,甚至李唐灭亡之后,能够扛起恢复李唐大旗的李姓皇族其实没几个了。

而大明王朝则不同。大明王朝的王爷不能参政,只是负责生孩子就行。生的孩子还有国家养着。吃喝用的都不愁。

且大明王朝政局相对平稳,除了建文帝削藩而导致靖难之役的那一次。但是结局也就是全国各地的一些藩王被剥夺一些政治权利而已。

所以到了明朝灭亡前夕,朱氏子孙高达百万。且很多都富甲一方(国家供养着)。之后,全国各地的“朱氏政权”如雨后春笋,一抓一大把,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皇族的权威剩多少

唐朝时中国历史上极为辉煌的朝代。唐朝的文化一直为人们所推崇。但是其实唐朝的辉煌时期也就是安史之乱前的一百多年的时间。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一落千丈。它内有宦官逼迫,外有藩镇割据。特别是藩镇,屡屡反抗唐朝中央政府,不听中央号令。特别是在黄巢起义之后,唐朝中央政府,越来越形同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各地藩镇拥兵自重。可以说完全不听中央号令。所以,唐朝被朱温灭亡之时,波澜不惊。史书只是寥寥几笔。因为唐朝中央政府早就没有权威了。

四年三月,刘守光囚其父仁恭,自称幽州卢龙军节度使。四月戊午,钱升陷温州。甲子,皇帝逊于位,徙于曹州,号济阴王。梁开平二年二月遇杀,年十七,谥曰哀帝。后唐明宗追谥昭宣光烈孝皇帝,陵曰温陵。——《新唐书》

而明朝,作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君主专制国家,明王朝的政权,一直牢牢掌握在明朝中央政府手中。从来没有旁落过。

所以统一的明朝被推翻之后,“明的遗民”仍然奉明朝为正朔。即使一些将领手握重兵。比如左良玉,李定国,史可法,郑成功等人,都拥立朱氏子孙为王,承认明朝正朔,以此反抗清朝。

南明隆武帝

所以,明亡之后,明皇族的权威,是要大大强于唐王朝的。

三、皇族受到的威胁的大小。

上面说到,到了李唐王朝的末年,李唐王朝的子孙,没有多少权威,仅剩下的那些,也已经大部分成了“卖草鞋的刘皇叔”,其实对后来王朝的威胁也不大了。所以朱温也仅仅只是清除了昭宗李烨和末帝李祝的子孙,并且还没彻底清除。因为兴不起波澜了。

而明王朝则不同,大明王朝子孙百万,且很多都是富甲一方,先是被李自成张献忠等清除了不少,后来清兵入关,也对朱明子孙举起屠刀。朱元璋的子孙,除了极少数的隐姓埋名的之外,难逃一死。

这也逼得朱明子孙不得不铤而走险,“反清复明”。不反,就白白被杀了。反的话,即使是死了,也轰轰烈烈了。

四、复国的声势的大小

其实,不像题主所说的,李唐王朝后人没有复国。其实。李唐“后人”复国成功了。只不过这些“后人”,历史不承认。

第一个成功光复李唐的“后人”,是唐庄宗李存勖。

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

但是这个李存勖本是沙陀族人,祖父朱邪赤心因镇压庞勋兵变有功,被唐朝皇帝赐为李姓。也就是说,其实他跟李唐皇族没有多大关系。

另一个光复“大唐”的,就跟李唐皇族搭点边了,因为他的建国者李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它也建国称帝,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他的后代就是大名鼎鼎的南唐后主——李煜。

不过李昪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的说法也不被后世所承认。

而且无论是“后唐”,还是“南唐”,在中国历史上都波澜不惊,如流星一般划过历史的天空(李煜倒是挺出名的,但是他是以诗歌出名的)。没有南明抗击清朝那般的血雨腥风的历史。且到现在已经相当久远了。

五、时代的不同。

李唐王朝的灭亡,是李唐王朝多年积贫积弱的结果。也是中国朝代历史的正常的更替。李唐王朝灭亡之后,掌权的,仍然是汉人或者汉化的沙陀人。并没有给人民族危亡的感觉。就像曹魏取代汉朝、唐代替隋朝一样。

而大明王朝的灭亡则不同于一般的王朝兴亡。它夹杂的是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满洲贵族入主中原,本来就被中原汉人视为耻辱,满州贵族入主中原之后,大肆屠杀中原百姓,强迫人民剃发易服,激起汉人强烈的民族仇恨,反抗的烈火一直没有停息。

反抗强大的清朝,并不能单打独斗,要有一个有威望的领头,谁比较好呢?明朝的皇族。

这就是“反清复明”思想在清朝一直存在的原因——它因为夹杂满汉矛盾所以深得一些汉族人士的支持。

结束语:明朝灭亡之后,明皇族,有实力,有必要举行复国运动,更重要的是,他们获得民心的支持。李唐王朝灭亡之后,皇族衰微,没有能力复国,即使有李姓“复唐”,也不被认为跟李唐皇族有关。不过,无论是明亡后“反清复明”,还是唐朝灭亡后一系列的“唐”,都是明日黄花,大唐王朝与大明王朝都一去不复返了!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