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天罡,袁天罡和李淳风谁更厉害些

袁天罡和李淳风二人常常被拿来相提并论,然而他们实际上并不是一类人袁天罡。袁天罡的主要成就在玄学方面,而李淳风其实是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袁天罡,袁天罡和李淳风谁更厉害些

李淳风,这个传说中《推背图》作者之一的人物,一直以来都被人们粉饰成所谓的“大唐国师”,使他多了层高深莫测的色彩。而他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的身份,反而鲜为人知。其实比起真实性仍有待探讨的《推背图》,李淳风生平所著其他专业书籍,更具现实意义。由于《推背图》广泛传播,李淳风在人们印象中多是法力高深的道士形象。历史中,李淳风早年确实修过道,他曾在9岁时被父亲送入道观拜师。时值隋末,天下遍地烽烟。修成回家的李淳风,因为人聪敏,经人举荐,成了李世民秦王府的记室参军,亲身投入到反隋事业中。

袁天罡,袁天罡和李淳风谁更厉害些

袁天罡,袁天罡和李淳风谁更厉害些

李淳风和袁天罡

袁天罡,袁天罡和李淳风谁更厉害些

袁天罡,袁天罡和李淳风谁更厉害些

袁天罡,袁天罡和李淳风谁更厉害些

天文奇才李淳风之父李播,对天文学多有研究,写有介绍天象的《天文大象赋》。受其影响,李淳风自小对天文就有浓厚兴趣。25岁时,已颇具造诣的他上奏李世民,指出当时通行的《戊寅元历》里存在许多错误,并提出18点修改建议。李世民惊异于这个年轻人自信满满的样子。因为天文历法自古便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敢对这个领域的权威提出异议的,无不是名家大师。抱着怀疑的态度,他让人对历法重新考察,结果全如李淳风所奏。惜才爱才的李世民当即采纳了其中7条建议,更把李淳风派入太史局任职。

先秦时,太史是专门负责起草文书、记载史事的官吏;同时还身兼国家图书管理员、历法编撰员等职。但到了唐朝,太史局已是专门从事天文历法研究工作的机构。进入太史局,代表李淳风正式成为专业的天文工作者。

改进浑天仪年轻人刚开始参加工作总是热情高涨的,年轻气盛的李淳风也不例外,而且艺一高,胆就大。任职不久,他就瞄上了用于观测天体运动轨迹及坐标的浑天仪。这种仪器自战国被发明以来,就成为观星测绘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千年间,天文理论多有发展,但浑天仪进步却不大。深知这种情况的李淳风,决心改造一个进化版的浑天仪。

贞观七年(633),全新版浑天仪问世。李淳风在原版基础上,新增了校准仪器精确度的十字型装置,并且按照新历法重新调整了刻度,使之更加精准。而让新版浑天仪不同以往的地方,是李淳风创造性地把原版两重结构的仪器改为三重结构。新增的结构叫“三辰仪”,最重要的作用是能测量天空黄道,这是原版无法做到的,也因此,这个全新版的仪器被称为:三重浑天黄道仪。浑天仪的发展,因他的改进攀上了新高度。后世虽多有改进,但结构仍基本沿用李淳风的这套仪器。

编撰《麟德历》传说某日,演算历法的李淳风发现初一那天将有“日蚀”。因日蚀在古代被视为不祥之兆,他不敢怠慢,忙将此事禀报唐高宗。高宗听罢之后内心不悦,询问是否算错。李淳风坦然应答,保证若有误报,愿领死。到了初一,苦等良久太阳也没变化,不耐烦的高宗让李淳风回家告别亲人后,回来领死。李淳风听言后,在墙上画了一个标记,面不改色地说,日光照到标记,日蚀自会出现。果不其然,高宗等到日光与标记重合的时候,日蚀出现了。他大为叹服,李淳风便乘机上奏,说这一切都被自己新编的历法预测到了,现在旧历法已多有错漏,不如替换成自己的新历法。见识到新历法精确度的高宗答应了这个请求,并于麟德二年(665)颁行全国,因此新历法得名:《麟德历》。

上面这个故事不一定真实,但充分吸收、借鉴前人经验而写成的《麟德历》却是确确实实由李淳风所编撰,而且比起原来的《戊寅元历》,《麟德历》明显进步了很多,后来在仪凤年间甚至还东传日本。

有趣的占星书——《乙巳占》古代天文学的研究,多是为了从星象中参悟世间事,因此才有“夜观天象而知天下大事”。李淳风在占星学上也有自己的著作——《乙巳占》。但这本书并非只有占星术,它是综合性作品,其中包含天文、历法、气象等多方面的内容。

书中不仅记录了两种风向仪的制作方法与应用场合,还创造性地把风力从“动叶”到“拔树及根”,划分为8个等级,因此李淳风也成了世界上首位对风力进行分级的人。

而对于人们总容易搞混的流星、飞星、彗星、孛星,书里详细阐述了它们的区别。即:流星有尾迹光;飞星无尾迹光;彗星尾长如扫帚;孛星光芒圆如粉絮;至于掉落地面的,就称为坠星;

《乙巳占》还有一个有趣的点。那就是在《麟德历》的制定过程中,被李淳风明确否认存在的岁差问题,在这本书里却又被详细论证了存在的必然性。学术上的“自打脸”行为,在中国古代并不多见,李淳风算其中一个。

大唐算术教科书——《算经十书》除了于天文、占星上造诣非凡之外,李淳风还是出色的数学家。这身份的跨度看似巨大,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都需要高超的演算能力支撑,才能计算出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所以每一位优秀的天文学家,同时也会是一位优秀的数学家。

历代数学家多因自己的研究著作而闻名,但李淳风却不如此。他对中国数学的贡献,在于把古代流传下来的最具代表性的十部数学权威著作重新进行了编撰、注释,使之更完备、更准确。这套书就是后来被大唐国子监定为官方教科书的《算经十书》。这十部教科书中,有一些的内容是得益于李淳风的重新编撰才得以保留至今,比如《缀术》这本书是由祖冲之、祖暅父子所著的数学典籍,后因内容过于高深难解而失传。万幸的是,《算经十书》收录、征引了《缀术》的内容,使得能正确计算球体体积的“祖暅原理”不至于被埋没,而这一原理的发现比起西方的“卡瓦列利原理”要领先一千多年。

作为世界上首部算学教材,《算经十书》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也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成了他们选拔技术人才的考核书。其中出现的数学名词,如:分子、分母、开平方、方程等,直到今天都依然还在使用。

当公元670年,68岁的李淳风溘逝长辞时,他已经做了大唐帝国天文领域的最高长官许多年了。著作等身、天赐奇才的他,给中国古代科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而且他参与过修史,主持编制过《算经十书》,因此对文史的研究和经典的保存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人们对他的印象却始终停留在玄学高人这一层面,关注的也不是他那些殚精竭虑才写成的专业书籍,这就未免有些造化弄人了。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