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真相,你还会跟你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吗

作为一个四岁小孩的爸爸,我经常会给儿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让梨的真相。我本身是个传统文化爱好者,从这个故事可以衍生出「孝悌」「谦卦」「孔姓」「三国」很多方面,对小孩的教育很有帮助,可以建立良好的德道观,启蒙基础的文化素养。下面我就具体解析一下各个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家庭教育都有用。

孔融让梨的真相,你还会跟你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吗

“孔融让梨” 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虽然他一生争议较大,还留下了一些污名,最后也被诛杀灭族,但这些和这个故事本身没有太大关系。《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孔融让梨的真相,你还会跟你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吗

「孝悌」说的是孝悌之道,这里主要是悌即兄则友,弟则恭。儒家思想表彰的八种德行,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的观念源远流长,殷商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孝”字。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汉字教育的“教”字,就由“孝”和“文”组成,因此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伦的基础上,一切的教育随之扩展开来,起到化育人民的作用。「悌」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爱护,尊重和相互帮助。“孝悌”指的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友爱兄弟及关爱幼者的伦理行为,体现出感恩、回报和礼敬。推及一切皆加礼敬,善待他人,名曰行“仁”,此为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础。

孔融让梨的真相,你还会跟你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吗

「谦卦」提起“谦谦君子”,很多人都不陌生,其实这句话是来自《周易》中的第十五卦“谦卦”,是初六爻的爻辞,原文是: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周易》号称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孔姓」孔姓在自孔子之后的两千多年里,族属繁衍日众,从鲁国(山东曲阜)遍及全国各州府县。孔氏家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孔氏宗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

「三国」有一些和孔融有交集的历史名词。汉献帝即位后,任孔融为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后兼领青州刺史。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被杀。建安七子之一,汉建安年间的七位文学家分别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再加上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的文学成,得到了后世的普遍承认,文学特点统称为“建安风骨”。

其实还能发散更多,不过我这里就点到为止,如果各位还有什么想说的,可以下面留言。最后,我想说这么好的故事有什么理由不讲给孩子们听呢?

是一个人。孔融四岁时因为让梨,被《三字经》传诵,成为知礼仪的典范;十三岁父亲死后哭得站不起来,因孝顺名扬四海;56岁因不忠、不孝、不知礼仪被杀,从小到老的作为,判若两人。为何孔融形象被完全颠覆,只因为得罪了一个人。孔融出生在世家,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可以说是根正苗红,从小就受儒家思想熏染,四岁让梨、十三岁知孝等重重光环,加上高大上的门楣,一出世就坐在云端的孔融有些膨胀,也养成了桀骜不驯的性格。从正能量说,叫刚直不阿,不畏权贵;世俗点看,就是没有城府,不懂圆滑。他是汉室江山的坚定拥趸者,孔融在曹操手下为官,不是为了辅助曹操建功立业,而是为了巩固汉献帝的地位,复兴汉室江山。但是在为官期间,孔融看出了当时政治腐败。《后汉书•孔融传》记载:“融知绍、操终图汉室,不欲与同。”也就是说孔融知道曹操一伙野心勃勃,不是为了汉室江山着想,而是在私下巩固自己的势力,等待机会图谋汉室江山,他压根没想和曹操这种汉贼共事,他内心非常抵触当权的曹操,而且还将这种情绪带到了言行中。

孔融让梨的真相,你还会跟你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吗

曹操征讨袁绍,攻占邺城后,“好人妻”的曹操把袁绍家女人抢到自己府中,没想到百密一疏,最漂亮的女人——袁绍的儿媳妇甄宓让儿曹丕抢了。曹操只能顺水推舟,让曹丕娶甄氏。孔融知道曹氏父子的丑事后就写信给曹操:“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想了半天没明白孔融在说什么,后来见到孔融,就问:“历史上真有这事?”孔融随口说:“我就是瞎编的。”孔融编故事就是为了恶心曹氏父子。

孔融让梨的真相,你还会跟你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吗

曹操讨伐乌桓时,孔融又讥笑他说:“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人(古代少数民族)不进贡木苦矢,丁零人(古代少数民族)偷盗苏武的牛羊,这些陈年旧账你可以一起算了。”当时孔融大儒形象高大,有一定的影响力,曹操对他忍让三分,可是孔融或许是看不惯曹操颐指气使的作派,或许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一些过分言行迫使曹操改变谋取皇位的想法,他时不时对曹操推行的政策设置障碍。

孔融让梨的真相,你还会跟你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吗

当时征战不断,又遇到自然灾害,不少地方发生了饥荒,曹操写了一个奏折请求全国禁止饮酒,其实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孔融却立马写了一篇《难曹公表制酒禁书》:

孔融让梨的真相,你还会跟你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吗

“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樊哙解厄鸿门,非彘卮酒,无以奋其怒……”

孔融让梨的真相,你还会跟你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吗

他充分利用了自己博学的优势,举了一大堆古人饮酒成功的例子,很多事例很牵强,甚至其中还有“景帝非醉幸唐姬,无以开中兴”这样酒后乱性的荒唐故事,有故意捣乱的嫌疑。

孔融让梨的真相,你还会跟你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吗

曹操看后很无奈,亲自做了“训答”,可孔融不依不饶,再次作书申辩:

孔融让梨的真相,你还会跟你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吗

“虽然,徐偃王行仁义而亡,今令不绝仁义;燕哙以让失社稷,今令不禁谦退;鲁因儒而损,今令不弃文学;夏商亦以妇人失天下,今令不断婚姻,而将酒急者,疑但惜谷耳,非以为戒也。”

“夏商天子因为女人丧失了天下,也没有不让男女结婚,现在粮食不够,不至于让大家都不喝二两吧。”孔融就是在胡搅蛮缠,按现在的话说,故意挖墙角,让领导下不了台。

不留半点面子,曹操肚量再大,也被孔融气炸了吧。于是开始寻找孔融的把柄。孔融就是一个文人,没有什么城府,更没有什么戒心,有一天喝大了,就瞎咧咧:“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用白话说就是:“亲爹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孝敬的,生孩子不过是解决生理需求罢了;老妈母亲更别说了,就是装娃的肉瓶子,娃出来就没关系了。这种言论不但与他推崇的儒家学说完全背离,而且颠覆了他过去大孝的形象。

朝中有好多人找机会巴结曹操呢,有个叫郗虑的臣子知道曹操与孔融不对付,也以孔融“蔑视国法”为由弹劾孔融。曹操看到时机成熟,就指使祭酒路粹呈上奏折,罗列了孔融“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违反天道,败伦乱礼”等罪名,孔融被扣上了不忠、不孝、不守礼仪的大帽子,但他仍然不服,仍然表现强硬:“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被斩首,并株连全家,连七八岁的一对儿女也没放过。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