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传奇预言,刘伯温临终遗言,有何玄机

1360年(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任谋臣,展现一个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刘伯温传奇预言。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1370年(明洪武三年),为嘉勉刘基的功荣,授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本想封刘基为丞相,但刘基一再推脱,只好作罢。这并不是刘基的客气,而是他明白自己的正直会遭到其他为官者的排挤。因此申请还乡。朱元璋授命为他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并封为诚意伯。刘基的功劳对于明朝来说可以说是最大的,但每年俸禄只有二百四十石。 朱元璋封给了刘基“诚意伯”,似乎并不是什么大官。但其实朱元璋一直很想让刘基做宰相,但刘基却一再推辞。其实刘基是明朝开国元勋,功劳是很大的。而刘基也救过朱元璋很多次,次次惊险。若不是刘基,朱元璋称帝之前就早已被害死多次了。而刘基固然想当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因为这样他就能实现他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抱负。但是他知道自己过于正直,会遭到奸臣的排挤,是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的。所以他告老还乡,去和家人在一起了。 晚年生活

1375年(洪武八年),刘基虽然不良于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员一样,参加元旦的早朝,随后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岁早朝》,这虽属于歌功颁德的应酬文字,但诗中仍可以看见刘基的心情。据说正月中旬,宋濂的门人刘刚来到刘基的住处,商请刘伯温将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择取精华部分编辑成书,以便诵读,也请刘基为新书写一篇序文。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几天之后,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交代完后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1513年(明武宗正德八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1531年(明世宗嘉靖十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

按现在这种势头,诸葛亮近妖,那刘伯温就是妖人,到处流传着测命、斩龙的传说,特别是预言,牛的一塌糊涂,烧饼歌和金陵塔碑什么的,真这么神奇?

刘伯温传奇预言,刘伯温临终遗言,有何玄机

刘伯温传奇预言,刘伯温临终遗言,有何玄机

我就奇了怪了,翻看明史,找不到刘伯温献妙策、出奇谋的地方,说朱元璋平定天下大计是刘伯温出的,为大明第一谋臣。

刘伯温传奇预言,刘伯温临终遗言,有何玄机

(刘伯温像)

刘伯温传奇预言,刘伯温临终遗言,有何玄机

问题来了,这个计策根本没有施展,因为不是朱元璋各个击破,而是陈友谅先打来了,朱元璋差点死水里,倒是李善长等人的计策被采纳,化险为夷。

实际上,1360年刘伯温跟了朱元璋开始,只是军中众多幕僚之一,且是最普通那种幕僚,没有任何官衔,其间还回一次家,葬母守孝。

后来朱元璋灭陈友谅时,根本不需要刘伯温,他在南京待着,并不是民间传说的刘伯温跟朱元璋一起登船亲临前线指挥,根本没有的事儿。

(刘伯温故里)

结果也能看得出,平定天下后,1370年第一次分封共34人,里面的名单没有刘伯温,如果是在前线运筹帷幄的军师,能没有他的名字吗?

实际上那段时间,刘伯温一直在南京,任太史令,在忙着朱元璋登基的事儿,所以34人封赏完了后,回头一看应天还有几个忙的挺幸苦,于是在一个月后,增补了3位,最后一名是诚意伯。

所以得了爵位就回家了,朱元璋留都没留一下,如果是如此重要的人物,怎会只是个伯爵,只是个御史中丞,没有任何升迁,直到一百多年后,明廷突然把刘伯温提起来了。

嘉靖的时候,要犒赏一下开国功臣后裔,显示皇威,但开国功臣37个,被朱元璋清算了31个,只有6个是清白之身,刘伯温是这6人之一。

(朱元璋像)

刘伯温留下大量文章,有名声,他又是前朝官员投奔,是进士又从军,于是把刘伯温提溜出来,追太师,谥文成,复伯爵,享太庙,子孙做官。

古时候,只要朝廷有什么指令或动向,底下人马上附和、跟上,当然,现在也一样,所以朝廷一追封刘伯温,还享了太庙了,开国功臣里面的小角儿翻身了,功业肯定要重新树立一番,下面就动起来了,赞美的、增补事迹的、弄点传说的,最好是跟朱元璋扯上点关系的,到处涌现。

特别是刘伯温长期担任太史令,管着一堆国家典籍、祭祀、观天象这些玩意儿,那传说太好写了,跟着朱元璋定天下、为大明寻龙脉斩劣龙、还能预测未来。

(镇江斩龙桥,居说此地有龙气,刘伯温来此斩断龙脉)

所以现在流传刘伯温能预测朱棣靖难之役的,就是几个传说和童谣,而编撰的年代就是嘉靖到万历期间,什么燕燕燕,飞过殿;都城虽坚固,只恐燕子入,等等。

所以,刘伯温也是一普通人,如果这么牛,怎么在元朝当官25年这么惨,后来赶上天下大乱,在朱元璋帐下混个幕僚,为建国出点力,身份不重要,提前退了休,幸好留了个全尸,多年以后,从棺材是拉出来封赏一番,于是描绘了一个新的刘伯温。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