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谜,姚广孝帮助朱棣夺取天下,死后配享朱棣太庙,为何后来又被取消了

如果没有姚广孝千古谜,大明王朝历史或许会改写;如果没有姚广孝,或许就没有现在宏伟的北京城。姚广孝(1335年-1418年),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千古谜,姚广孝帮助朱棣夺取天下,死后配享朱棣太庙,为何后来又被取消了

姚广孝早年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1382年为马皇后诵经祈福,与燕王朱棣相识并随朱棣前往北平,此后来往密切,成为好友。

千古谜,姚广孝帮助朱棣夺取天下,死后配享朱棣太庙,为何后来又被取消了

1398年,建文帝继位后实行削藩之策,多位亲王被削藩甚至被逼而亡,朱棣明知早晚会殃及自己,但举旗不定,姚广孝以"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密劝朱棣起兵,并为其举荐贤臣良将,协助训练军兵,出谋划策。

千古谜,姚广孝帮助朱棣夺取天下,死后配享朱棣太庙,为何后来又被取消了

1399年6月,朱棣正欲起兵之时,突狂见暴雨来临,将燕王府的檐瓦吹落在地,这当时被视为不祥之兆,朱棣决定放弃。姚广孝道:"自古飞龙在天,必有风雨相从,王府的青瓦堕地,这预示着殿下要用上皇帝的黄瓦了。"朱棣听后心花怒放立即发动靖难之役,姚广孝则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

千古谜,姚广孝帮助朱棣夺取天下,死后配享朱棣太庙,为何后来又被取消了

战争期间,多次出良谋,定高策,使朱棣转危为安,靖难之役第三年,广孝突发奇想,居然让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全国兵马,且最终获胜,历史上绝无仅有。宫中一把火,让建文帝所踪成为千古谜。

朱棣称帝,是为明太宗,姚广孝也随着进入朝中辅政,负责迁都事宜,一手规划今日北京城布局,而后任《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在中国历史上又留下浓重一笔。

明太宗每次与姚广孝交谈,都称他为少师,而不直呼其名,明太宗命姚广孝蓄发还俗,又赐他府邸、宫女,均被拒绝,只是居住在寺庙中,上朝时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换回僧衣。

朱棣亲征蒙古期间,姚广孝都留在南京,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后又奉命教导皇长孙朱瞻基。1418年,病逝庆寿寺,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皇帝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朱高炽登基后,复加赠姚广孝“少师散官勋爵,谥号悉如旧”,并特命将姚广孝配享明太宗庙庭。通观明太祖,太宗开国两朝配享太庙者,皆为出生入死的武臣,以文臣位列功臣配享者,仅有姚广孝一人,但姚广孝也是实至名归。1530年,李时、张璁等大臣上书嘉靖皇帝,提议将姚广孝移出太庙,移到佛教名寺大兴隆寺,嘉靖认为姚文孝虽然帮助朱棣夺取江山,但已经得享太庙百年,一个和尚,位居太庙,确实不伦不类,所以下旨把姚文孝给搬到寺庙去了,由朝廷官员祭拜。

这与痴迷道教的嘉靖皇帝是不是有崇道抑佛的成分,也只能是猜测了。

“黑衣”,指僧人所穿的一种黑色僧衣。 “宰相”又称“丞相”,是封建时代辅佐皇帝管理国家的高级官职,位列“三卿”之首。 故而,“黑衣宰相”就是指参与政事并且影响较大的僧人。

秦始皇陵中的“人鱼膏”,到底是个啥东西?

千古谜,姚广孝帮助朱棣夺取天下,死后配享朱棣太庙,为何后来又被取消了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于秦始皇陵的描述,虽然不是很具体,但依然给我们了很多想象空间。秦始皇陵是从他即位之初,也就是公元前247年开始修建的,一直到秦二世二年才修好,历经39年,规程规模可想而知。

千古谜,姚广孝帮助朱棣夺取天下,死后配享朱棣太庙,为何后来又被取消了

秦始皇陵的设计者是李斯,共征集了70多万人修建,这在人类工程史上都是一个奇迹。不过,我们从《史记》中能了解的,毕竟是只言片语。比如设置了强弩机关,以防盗墓贼。那么机关的规模有多大?设计有多精巧?

千古谜,姚广孝帮助朱棣夺取天下,死后配享朱棣太庙,为何后来又被取消了

再比如地宫中灌入了大量的水银,那么,以地宫的规模,需要的水银量是无比巨大的。

千古谜,姚广孝帮助朱棣夺取天下,死后配享朱棣太庙,为何后来又被取消了

不过,这些我们都暂且不讨论,说说“人鱼膏”吧。

《史记》中有这么一句话:“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秦始皇地宫的照明,不是传说中的夜明珠,而是人鱼膏,也就是人鱼的油。“度不灭者久之”,意思就是使用人鱼油,考虑的是可以长久照明。

也就是说,人鱼膏并不是千年不灭,只不过是比较耐用而已。这一点可以证明,人鱼膏十有八九不是虚构的。

(美人鱼是欧洲的概念)

人鱼膏是不是美人鱼的油?肯定不是,因为“美人鱼”是欧洲人的概念,秦始皇时期不叫这个名字。

中国史料中同时存在两个概念:人鱼和鲛人。

很多人都认为人鱼和鲛人是同一种生物,也就是上半身人下半身鱼。其实并不是,我们先看看关于鲛人的记载。

《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郁水南……黥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从这个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鲛人其实也是人类,只不过他们在身上刺青,让自己看起来像鱼,所以称之为“鲛人”。

《搜神记》中的记载是:“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鲛人生活在水中,像鱼一样,但是他们依然保留纺织的习惯。“不废织绩”,作者暗示我们,鲛人也是人类,是住在水里的一个种族,或者一个国家。

那人鱼呢?和鲛人有什么区别?

《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四只爪子,叫起来声音像婴儿——是不是更像是娃娃鱼?

《史记集解》中更奇怪了。“徐广曰:‘人鱼似人,四脚。’正义广志云:‘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鳢,可以治牛,出伊水。’异物志云:‘人鱼似人形,长尺余。不堪食。皮利于鲛鱼,锯材木入。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我们可以看出人鱼并不大,“长尺余”,似乎也符合小娃娃鱼的特性。但是,“不堪食”是什么意思?娃娃鱼不能吃吗?肯定不是,所以我们只能理解,也许当时的人们不愿意吃娃娃鱼。

下面更诡异的是,人鱼的脖子上面有“小穿”,气从里面出来——脖子上面有个小孔,人鱼可以用来喷气。这似乎不是娃娃鱼,而是鲸鱼了!

(欧洲人曾经大规模捕鲸获取鲸油)

说鲸鱼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因为鲸鱼油确实是非常好的燃料。但是,鲸鱼一般都体型巨大,怎么可能是“长尺余”呢?

还有一点,对于鲸鱼,古人是非常了解的。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里明确记载:鲸,海大鱼也。晋朝的《古今注》也有“鲸鱼者,海鱼也。大者长千里,小者数十丈”的记载。《后汉·班固传》有“於是发鲸鱼,铿华钟”。

秦汉时期的人,早已经明确了什么是鲸,那为什么不直接说“鲸鱼膏”?为什么没有任何当时的史料注解“人鱼即是鲸鱼”?

所以,人鱼是鲸鱼的猜测,至少从史料中推论,非常勉强。

古籍当中的人鱼,应该不是鲛人,不是鲸鱼,也不一定是娃娃鱼。也许,还有另一种身体富含脂肪的动物,可以制作“人鱼膏”。只不过现在,已经灭绝了而已。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