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为什么不保护宋陵,为什么不能把方方绳之以法

这事儿不好说国家为什么不保护宋陵,上次无意中看到这事儿,然后百度搜出来一个网站,是湖北什么作家论坛,里面所谓的作家,大多是30到70岁,大多数力挺方方的,我也看了一下所谓的方方日记,里面有些不夸张,就像普通生活记事,有些事儿都是所谓医生朋友告诉他之类,反正那种事儿就写的就是大家认为夸张吧。

要说她造谣吧,这事儿只有官方清楚是否造谣,你要说事实吧,大多数人又没看见,大多数又不是武汉人,所以不知真假,但是可以这么说,不管什么年代,总有那种为富不仁、卖国求荣、哗众取宠、吃里扒外的垃圾,中华5000年,没有哪一年没有。

有一句话没说错,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有文化的流氓,一只笔杆子就能杀死无数人,那东西能诛心。

一方面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国家,它的历史都是不可以从来的,因为历史具有不可逆性、独创性。另一方面,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她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性。所以保护历史古迹,实质上是在保护我们人类的精神家园。说起保护。首先应该做到的是提高我们的认知。当我们对历史古迹有了一个明确的了解。我们才会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比如我国的长城。如果你仅仅把它看作古时候的一个建筑,那么你就低估了它的价值。长城不仅是作为古建筑的一个杰出代表,它实质上从侧面反映了那个时期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的现实状况。在保护历史古迹的过程中,国家和各个保护机构,应当大力发展历史古迹的宣传和和推介,提高国民对历史古迹的认知和关注度。不断挖掘古迹的历史价值。借助网络等新媒体手段,不断开展历史古迹科普知识,让人们发现历史之美、感受历史辉煌,形成潜移默化的保护历史古迹的习惯。

大清灭亡前,有一支由皇族亲手创立、掌握的禁卫军。

国家为什么不保护宋陵,为什么不能把方方绳之以法

可是,辛亥年,这支禁卫军却一枪未发,目送大清灭亡。

国家为什么不保护宋陵,为什么不能把方方绳之以法

史上唯一一支名叫禁卫军的禁卫军大清立国后,约有半数八旗留在京城,组成“禁旅八旗”,守卫京城,宿卫扈从。

国家为什么不保护宋陵,为什么不能把方方绳之以法

不过,随着八旗的腐化堕落,这支军队已不堪用。

国家为什么不保护宋陵,为什么不能把方方绳之以法

太平天国运动后,大清一度想模仿湘军、淮军制度,重塑八旗禁军,但效果有限。

国家为什么不保护宋陵,为什么不能把方方绳之以法

辛丑年,大清惨败。

国家为什么不保护宋陵,为什么不能把方方绳之以法

光绪的弟弟,后来的摄政王载沣代表大清去德国“谢罪”。

国家为什么不保护宋陵,为什么不能把方方绳之以法

载沣亲眼看见德国皇族威势及近卫军之精良,非常羡慕,遂向德皇胞弟亨利亲王请教。

国家为什么不保护宋陵,为什么不能把方方绳之以法

亨利亲王告诉载沣:德意志的皇族子弟,即便是皇弟、皇子,无不从陆军学校毕业,并身入联队当兵,从低级军官做到将领,因此,皇族军事力量强大。

国家为什么不保护宋陵,为什么不能把方方绳之以法

载沣自此,就萌生了效法德国皇室,组建皇族武装。

不过,以当时慈禧与光绪的关系,作为光绪弟弟,载沣不敢妄议兵权。护卫宫廷之职,也就由北洋一、六两镇轮番担任。

慈禧死后,载沣成为摄政王,遂开始组建皇族武装。

历朝历代都有承担禁卫之职的军队。

不过,一般的禁卫军,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羽林、神策、殿前之类的。

唯有载沣的这支禁卫军,名字就叫禁卫军!

载沣以这支皇族武装拱卫大清的强烈意图,可见一斑。

精心打造,但实力不足既然是禁卫军,自然是得到了最优质的资源。

这支禁卫军,从禁卫军大臣到目兵匠夫,所有人的军饷都比新军及其他军队要高。

他们从各军队、各地讲武堂、留学生中挑选兵学优秀、操作娴熟者为官长。

他们拥有众多山炮,更有18门150毫米重炮,数十挺马克沁机枪,可谓装备精良。

不过,这支军队的数量有限。

到辛亥革命前,这支禁卫军有步兵4标、马炮队各1标,工程、自重、机关炮各一营,军乐1队,警察一队,合计12487人。

当时,北洋六镇,共有8、9万人。

而且,这支军队自正式成军,至武昌起义,不足一个月,经验显然不足以应付如此风浪。

这就注定了:禁卫军尚不可能在镇压革命时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大风浪面前,他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

同时,尽管这支军队的各级军官由皇族精心挑选,先后担任训练大臣的铁良、载涛、毓朗等人,都是近支宗亲,但是,这支军队成员的政治立场仍十分复杂。

禁卫军成员的立场1911年10月21日,梁启超一封万言密信中,谈到了一场宫廷政变的计划。

信中,他提到:禁卫军的载涛,是“吾党共事者”。数月来,“吾党”许多人加入了禁卫军。

所以,梁启超计划:以禁卫军,与吴禄贞等人联合,发起政变。由禁卫军驻宫门,驱逐庆王、载泽,以载涛为总理,杀盛宣怀以谢天下,开国会,下罪己诏,停止讨伐军···

摄政王、载涛,与庆王、载泽在此角力;梁启超,以禁卫军为加强康梁立宪派实力的契机···

从当时满清贵族在各军中提拔的青年将领来看,许多人,甚至早已加入了同盟会!自然也不能排除禁卫军中混入了“革命党”。

这支禁卫军,从一开始,就夹杂了各种政治立场,早已“不纯洁”。

被挑选的军官,多受过新式教育,有自己的政治倾向。

而皇族内阁组建后,预备立宪已被看成骗局,许多原本立宪的人物,已经开始倾向,或者至少是同情“革命”。

缺乏强力人物如果满清贵族中有强力人物,能牢牢掌握禁卫军,那么,这支禁卫军也未必不能为大清所用。

当时的满清贵族中,并非没有可能成为强力人物的候选人。

可是,由于满清贵族内部也是派系林立、关系复杂,满清稍有能力的贵族也难以施展拳脚。

一开始,摄政王委托载涛、毓朗、铁良组建禁卫军。

其中,载涛、毓朗,此前并无建军经验,唯有铁良,是强力人物。

铁良,曾参与袁世凯创建新军的过程。慈禧时期,他是可以与袁世凯较量的人物。

可是,由于铁良曾劝说裕隆太后训政,为摄政王所忌。

不久,铁良被排挤出京,调任江宁将军。

此后,良弼成为禁卫军训练大臣,也颇有才干。

可是,尽管载涛以良弼为“谋主”,但良弼性格自负而傲上,惜才而厌庸碌,为人所忌,虽掌实权,但常不能得其志。

由于皇族宗亲,没有强力人物树立绝对威信,因此,辛亥年,袁世凯仅仅只是更换了几个主要将领后,禁卫军就基本落入其手了。

易主武昌起义爆发后,禁卫军与陆军第一镇组成第三军,负责守卫京畿。

但是,由于各地纷纷起义,形势混乱。重压之下,为安抚革命派,清廷允资政院之请,宣布十九信条。其中明确提出:皇族应解去兵权。

随后,为了袁世凯出任总理内阁,全权负责军政事务。

法理上,皇族已不可掌兵;实力上,袁世凯又已获全权。

那袁世凯还客气什么?

良弼、载涛等人先后解去禁卫军军权,冯国璋担任禁卫军总统官,接过了军权。

最后的挣扎起初,满清贵族不过是希望袁世凯作大清的救命稻草。

可是,随着形势发展,袁世凯逼清帝退位的可能越来越大,满清宗室也就开始最后挣扎了。

溥伟、载涛、载泽、铁良、良弼,这些平时意见不一的宗室人物集结起来,组成“宗社党”,企图除掉袁世凯,挽救大清。

这些人,虽各个位高,但其实真正军中有广泛影响力者,不过就是铁良、良弼。

尤其是良弼。尽管此前在禁卫军只是第一协协领,但因载涛不谙军务,他掌禁卫军实权。

此时,尽管良弼已退出禁卫军,但他在军中人脉广,其影响力仅次于袁世凯!

所以,良弼,尽管论资排辈不太行,但却被推举为宗社党首领。

袁世凯看出要害,办法简单直接:暗杀。

袁世凯找到了汪精卫,希望由革命党除掉良弼。

1912年1月26日,良弼在自己家门口,被革命党人彭家珍刺杀。

良弼临终之言,意味深长。

朝廷不知我,此人(刺客)知我,真知己也!

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

从此,大清宗室,彻底失去了自己一手搭建的禁卫军。

结局大清灭亡时,在优待清室条约中,明确规定:大清禁卫军,待遇不变!仍由冯国璋继续统领。

清亡后,一段时间内,这支禁卫军继续守卫皇城、紫禁城,护卫大清皇太后、皇帝。

冯国璋调任江苏都督后,禁卫军改编为陆军第十六师,除一部继续守卫皇城外,其他部队,成了冯国璋的卫队。

大清精心打造禁卫军,希望将其打造为皇族保障。

不过,摄政王、载涛等人才具、资历不足,并非强力人物。

铁良、良弼等人虽有才具,但在内部斗争中难以施展,亦不能成为强有力的领导者。

即使在专制稳固的年代,这样的团队,也难以打造出忠诚勇武的强军。

何况,自大清预备立宪以来,结束皇族专制,已成为朝野共识。

强大的皇族实力,既不为革命派所许,也不为立宪派所容,注定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最终,连皇族精心打造的禁卫军,也不愿为满清贵族的专制统治殉葬了!

大清,已被时代抛弃,该亡了!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