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历史未解之谜,袁世凯临死前只说了四个字:“他害了我”!说的是谁呢

1916年后揭秘中国历史未解之谜,称帝失败、已是四面楚歌的袁世凯身体也完全垮了。

揭秘中国历史未解之谜,袁世凯临死前只说了四个字:“他害了我”!说的是谁呢

当年6月6日凌晨,在一次昏厥复苏之后,袁世凯对侍疾在侧的老友徐世昌低声说:

揭秘中国历史未解之谜,袁世凯临死前只说了四个字:“他害了我”!说的是谁呢

“杨度杨度,误我误我!”;

揭秘中国历史未解之谜,袁世凯临死前只说了四个字:“他害了我”!说的是谁呢

也有人说,袁世凯临终时说:“是他害了我!”

当然,袁世凯也没有说这个他是谁,不过通常认为有两个,一个是杨度,一个是自己的长子袁克定。

杨度是鼓吹并撮弄袁世凯称帝的先行者,其所谓“筹安会六君子”之臭名,已是尽人皆知,自不待说。

当然,也有人认为袁世凯说的这个“他”其是大公子袁克定。据说,袁世凯临终前曾骂袁克定,谓“一生威名,皆为汝所败。”

袁世凯的儿子袁克齐也在《回忆父亲二三事》中说:

袁世凯死前将袁克定叫入里屋,说:“这个事我做错了,你以后不要上那几个人的当!”而袁世凯死后,袁克定抚棺痛哭,大呼:“我对不起爸爸!”

不过认真说,当年的那幕复辟丑剧,袁克定还真要负一半的责任。其中,最令人捧腹的莫过于“太子”袁克定伪造《顺天时报》来蒙骗老头子一事。

《顺天时报》是日本人在天津所办的汉文报纸,这是袁世凯每天都要读的,因为这份报纸不仅发行量大,而且 从中可以看出日本政府的动向。

所谓“知子莫若父”,反之亦然,袁克定为了促成老头子称帝、以圆自己的“太子梦”,竟然不惜伪造了一份《顺天时报》。

而且,这份专门刊登一些鼓吹帝制、拥护袁大总统做皇帝之类消息的假《顺天时报》,每天偷梁换柱地送给袁世凯看,这就不得不说是一桩奇谈了。

每天偷梁换柱地送给袁世凯看,这就不得不说是一桩奇谈了。

结果,袁克定是自己想做太子想疯了,结果把老头子推到火上去烤,害得袁世凯一世枭雄,最后被这竖子所害,落得个可惜、可笑又可叹的千古骂名,真是窝囊之极。

不过,由于袁世凯并没有明说这个“他”是谁,因而到底是谁害了袁世凯,是杨度、是袁克定还是他自己,随着袁世凯这么一蹬腿,谁又知道?

赵光义没有杀大哥赵匡胤,这个问题本身就是荒谬的。

赵光义为什么不可能杀自己大哥?

答案很简单,没必要。

赵光义一直到赵匡胤去世,都是宋朝合法的法定继承人,他没事杀自己老哥干嘛?

首先,赵匡胤确实是立弟弟赵光义为继承人的。

五代+宋这六个中原王朝,91年里没有明确立过皇太子/皇太弟,法定继承人的标志是:亲王+开封尹。当然有这个标志不见得最后能当上皇上,但是没这个标志职务绝对不是法定继承人。(柴荣也没被封太子,他也是亲王+开封尹,难道他自己宰了郭威当的皇帝?)

而赵光义在赵匡胤去世时正好是以亲王身份担任首都开封的市长,因此在名分上赵光义确实就是赵匡胤选定的继承人。

其次,赵匡胤的亲儿子赵德昭在赵匡胤去世时已经25岁,如果赵匡胤想立自己儿子当继承人,他有充足的时间去废掉赵光义,正如赵光义后来想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废掉自己亲弟弟赵廷美一样。

但是事实是赵德昭一直到赵匡胤去世都没有被自己父亲封王,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赵匡胤并不准备让他亲儿子接班。

其次,在五代乱世,继承人的挑选是在亲族里按照能力挑选,而非血脉挑选。

五代十国是中国最著名的乱世,所谓皇帝,兵强马壮者为之。

如晚唐著名军阀沙陀人李克用深知“强兵难驭”(强悍的军队难以统帅),所以他让他儿子,后来的唐庄宗李存勖从小就接受正规军事训练,从小就和沙陀骑兵待在一块。(民国时期很多军阀其实也是这么做的,比如张学良就被他爹逼着上军校了,其实按照张学良兴趣,出国留学或者读清华北大燕京大学才最适合他)

而朱温因为违反了这一规律,想传位给财政人才+自己喜欢情人的丈夫+自己的养子朱友文为皇帝,结果被自己亲子带兵谋反,朱温被自己亲儿子给杀死了。

正因为看到在乱世想与和平年代一样搞父死子继危险系数太高,如果自己儿子未成年,或者自己儿子不成器的情况,那么五代时期很多帝/王宁愿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兄弟或者成年子侄,至少这样还能保证家族的兴盛,毕竟在五代十国那种乱世,一旦发生政权更迭,前朝皇族基本上都是会被斩尽杀绝的。

虽然传位给兄弟/子侄意味着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不能留给儿子,但是至少能保证儿子一世富贵,也算是这些枭雄们一片爱子之心。

而且兄终弟及也不是从五代才开始,从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很多时候各个独立/半独立节度使的继承模式都是兄终弟及——叔死侄继这么往返循环。也就是说节度使死前把位置交给了自己的弟弟,然后弟弟要死的时候又把位置传给自己哥哥的儿子。如果近亲里没有特别靠谱的人选,甚至会传给自己的养子或者远房子侄。

延续到五代,朱温/郭威其实都是这么干的,郭威虽然自己儿子死了,但是还是有有血缘关系的侄子,但是他选择把皇位传给了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和他更亲近的内侄柴荣。当然柴荣其实和后梁倒霉鬼朱友文一样,他其实也是郭威的养子,严格来说我们应该称他为周世宗郭荣。

我们来看五代时期究竟有多少帝/王把皇位传给兄弟或者子侄——

第一个就是大汉奸石敬瑭(其实人家是沙陀人),他在选择继承人上就没有选择自己年幼的亲儿子石重睿,而是选择了从小就跟着他,长在军营,并且在灭唐(后唐)战争中多次亲自上阵的石重贵(继位时28岁)。

第二个就是杨吴,杨行密死后亲子杨渥继位,杨渥死后弟弟杨隆演继位。

第三个就是打下湖南底盘的楚王马殷,他跟上面的几位不一样,干脆就是留下了遗言,要求“诸子兄弟相继”。虽然后来马殷诸子相争,但是马殷死后马希声继位是正常交接,而马希声死后兄弟马希范继位仍然是正常交接,而马希范死后兄弟马希广继位依然是正常交接。

而且这期间并不是只过了两三年,从马殷去世930年算起到947年马希广继位,这中间一共过了17年。别说马希声的儿子,就算是马希范的儿子顺利的话都17岁了,马希范完全可以把王位传给自己儿子,但是却没有。而且即使后来马希萼开始用武力争夺王位,打来打去的都是马家第二代,马家第三代没有一个人被推举出来争夺位置。

第四就是吴越国,吴越国主钱元环以子年幼(14岁)而欲择宗室长者为储君;吴越国主钱佐以子年幼“而以其弟倧袭位”;

第五就是荆南,也成南平,荆南是小国,地盘只有江陵三州之地,其实就是今天荆州。由于荆南能成为独立势力存在完全靠首脑的外交手腕,因此荆南第二代国王高保融尽管三个儿子都已经成年,最后依然把王位传给了长期担任自己副手的弟弟高保勖。

第六就是南汉,南汉政权的奠基人并不是南汉太祖刘岩,而是刘岩的哥哥,静海军节度使刘隐,南汉大部分地盘都是刘隐打下来的,但是刘隐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遵循了中唐以来节度使的惯例,选择了自己弟弟刘岩。

第七就是后汉太后(刘承佑的母亲),刘承佑被杀后她在选择自己儿子的继承人问题上选了刘承佑的叔叔,选了刘承佑的堂兄弟,就是没有选自己的儿子。(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后汉太后看到郭威篡位之势已成,不忍心让自己儿子跳火坑;但是看北汉刘崇听到选自己/选自己儿子当皇帝的高兴劲儿,也很难说。)

第八就是后周太祖郭威了,之前说了,郭威的亲儿子虽然被刘承佑杀绝了,但是不代表就一定要立和自己一点儿血缘关系都没有的内侄兼养子柴荣为继承人啊,他还有一个有血缘关系,他自己亲姐姐的儿子李重进,而李重进当时不但已经成年,而且已经是后周军队的高级军官,郭威还是选择了柴荣。

好了,简单交代了背景资料,我们来看看历史上哪位牛逼的历史学家第一个提出宋太宗杀兄继位——

找啊找啊找啊找,大家会发现第一个明确提出赵光义杀兄继位的是清朝小说家蔡东藩。

这就比较尴尬了,一千多年没有谁提过疑点,居然是清朝一个小说家发现可疑!

好,这个时候读过一些书的朋友会说,虽然在蔡东藩之前没有人明确说过赵光义杀兄,但是南宋时期就有人记录赵光义善用毒,他曾经用毒毒死过南唐后主李煜,那么他毒死自己亲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好的,这位同学果然读过不少书,ok,我们来看看这个南宋记载——《烬余录》,我就说一点,这本书号称作者是南宋遗民徐大焯,可是第一次正式出版要等到清末,我们完全可以合理猜测蔡东藩看了当时最新出版的《烬余录》才构思出了赵光义杀兄继位的故事。

另外再多说一句为什么《烬余录》内容不靠谱:这本笔记首创了虚构人物杨宗保,以及杨家父子救太宗等杨家将演义故事的情节。

好啦,我们再来看看“烛光斧影”的原始出处——

这里要纠正一下,原始说法不叫“烛光斧影”,应该是“烛影斧声”。

这个故事首先是北宋一个叫做文莹的和尚记载在他自己的笔记《续湘山野录》里的,然后被南宋史学家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收录了,当然李焘是一个合格的历史学家,他在引用时备注了他认为这段记载里可疑的部分。

好了,我们来看这个故事是怎么记载的——

上谓生曰:「我久欲见汝,决□一事,无他,我寿还得几多?」生曰:「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可延一纪,不尔,则当速措置。」上酷留之,俾宿后苑。苑吏或见宿於木末鸟巢中,或数日不见。

上常切切记其语,至所期之夕,御太清阁以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地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门,召开封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

饮讫,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数寸。太祖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

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遗诏,於柩前即位。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几件事

1、宋太祖身体不适,有个道士预言他寿数某月某日。

2、太祖预感道士预言应验,紧急召赵光义(当时的储君)入宫。

3、烛影——兄弟两人独饮对谈,有内侍隔窗看见烛影下,赵光义有推辞的动作

4、斧声——饮完太祖送赵光义出门,太祖手持柱斧戳雪,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柱斧,又名“柱拂子”,就是拂尘。)

5、太祖回寝宫睡觉,赵光义留宿宫中其他房间。

且不说这个故事在宋朝灭亡以前一直作为赵光义天命所归的主旋律小故事存在的;就说一点:

李焘根据正史以及司马光等人的笔记,证实赵光义在赵匡胤去世的时候住在自己家王府里呢,根本没在宫里留宿。

李焘之所以在《续资治通鉴长编》里收录这个故事,是因为虽然怪力乱神不靠谱,但是这故事里体现出赵匡胤视死如归的豁达很符合太祖的性格。(太祖英武,其达生知命,盖有如此者)

这个时候,可能有朋友会说,司马光在笔记里有记载了,他就是在暗示宋太宗杀兄;司马光确实在笔记里记载了这件事,但是他想“黑”的不是宋太宗,而是宋太祖的皇后。

我们来看原文,为了照顾大多数人,我就不上文言了,直接白话版——

当晚四更时分,太祖晏驾。

宫人马上报知宋皇后,皇后命内侍都知王继恩立即召四子赵德芳进宫。而王继恩以为太祖一直打算传位给弟弟光义,竟不去宣德芳,而径赴开封府召光义入宫。

继恩来到开封府门前,只见长于医术的左押衙程玄德坐在门口,便上前问其缘故。德玄说:“二更时分,有人叫门说晋王有事召见,出门却不见人影。

如是者先后三次,我恐怕晋王真有病,所以赶来。”继恩告以宫中之事,两人共同入见光义。光义听后大惊,犹豫不敢入宫,声称要与家人商议。

一旁继恩催促道:“时间一长,将为他人所有了。”一句话点醒光义,三人便踏着大雪,步行入宫。

到达宫门,继恩让光义在直庐等待,自己好去通报。

德玄说:“等待什么?直接进去!”

三人遂俱入大内。

宋皇后听到继恩的声音,便问:“德芳来了吗?”

继恩答:“晋王到了。”

皇后见到光义,不禁愕然失色,等缓过神来只得怅然说道:“我们母子的性命都交给官家了。”(官家是宋时宗室大臣对皇帝的昵称。)

光义也边落泪边回答:“共保富贵,别怕别怕。”

第二天,光义即皇帝位,是为宋太宗。

我就简单说一下为什么说司马光笔记“黑”的是宋皇后——

首先,大家都知道在五代和宋初,亲王+开封尹(首都市长)就是皇位第一继承人的标志,那么赵匡胤去世的时候谁担任这个职务呢?他弟弟赵光义。

第二,赵匡胤不是没有嫡长子的,他有啊,赵德昭就是嫡长子(其实是二子,但他大哥很早去世了),是嫡妻贺皇后生的;赵德昭在赵匡胤去世时虽然没有封王,也没能执掌开封,但论官职也是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这一系列职务使他在皇族里仅次于他两个叔叔。

第三,再看赵德芳,可以肯定他绝对不是赵匡胤嫡妻贺皇后所生,因为赵德芳出生的时候,贺皇后已经死了一年了;也就是在宗法上赵德芳不但是幼子,还是庶子。然后他老爹去世的时候,他的职务只是一个小小的贵州防御使。

据说很多朋友熟读《雍正王朝》,那应该知道八阿哥不能当继承人,表面上最重要的一条理由就是:他母亲出生卑贱,因此他没资格继承大统。

赵德芳生母身份卑贱不卑贱真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按照宗法礼仪,论八百年也论不到他继承赵匡胤皇位啊。不说这还有一个法定继承人赵光义,赵德芳要当皇帝,他哥哥赵德昭第一个不答应!

这等于是李渊二婚媳妇儿在李渊病死时不找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嫡妻生的),找一个年幼的庶子来继位,李世民三兄弟不得撕了这庶弟?!

这是不是说赵德昭在当时不受父亲喜欢,没有存在感呢?

不是的,赵德昭作为宋太祖的嫡长子,一直是很有号召力的,我们来看下面这段小故事——

赵光义北伐失败后一度和大部队失去联系,赵匡胤的老兄弟石守信等人就合计,这国不可一日无君啊,万一赵二有个好歹怎么办?

太祖嫡长子在军中呢,要不咱们拥立他做皇帝吧。

老兄弟们纷纷表示,我看行!

幸亏赵光义回来的早,不然…

明白了以上这些关节,我相信大家再看司马光这个笔记内容感受就不一样了——

宋皇后想干嘛呢?皇帝死了一不叫法定继承人赵光义进宫,二不叫太祖嫡长子赵德昭进宫,偏偏叫赵德芳这个官职卑微的幼庶子来?

她是是想效仿武则天吗?

在历史上有成年皇子而立幼子的还有一个人,她叫慈禧。

王继恩没有传达宋皇后的乱命,而是直接出宫找法定继承人赵光义,这哪里错了?这才是经得起考验的好干部啊!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