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铗,齐国孟尝君和冯谖之间有何渊源

《战国策》中《冯谖客孟尝君》一篇长铗,记叙了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而进行的种种政治外交活动,表现冯谖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冯媛善于利用矛盾解决矛盾。

长铗,齐国孟尝君和冯谖之间有何渊源

齐国冯谖,穷得没法活了,请求到孟尝君家做食客。孟尝君问:“客人有什么爱好?”回答说:“没有什么爱好。”又问:“客人有什么才能?”回答说:“没有什么才能。”孟尝君笑着说:“哪好吧。”

长铗,齐国孟尝君和冯谖之间有何渊源

冯谖迟迟得不多重用,整天靠着柱子弹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孟尝君听到后说:“给他鱼吃。”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孟尝君听到后又说:“给他准备车。”于是,冯谖显摆的给朋友说道:“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看待了。”不久,冯谖又弹着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这里没有办法养家!”孟尝君当面问道:“冯先生有父母吗?”答道“有老母亲。”孟尝君派人给他的老母送去吃的、用的,冯谖就再也不唱了。

长铗,齐国孟尝君和冯谖之间有何渊源

后来,孟尝君询问:“谁能替我收债么?”冯谖道:“我能。”“孟尝君特意请冯谖来见,道歉道:“我陷在国事家事之中,慢待了先生!”冯谖说:“我愿往。”借契核对过了,冯谖假托孟尝君的命令,一把火烧了借契,老百姓们欢呼万岁。

长铗,齐国孟尝君和冯谖之间有何渊源

回到齐国都城,孟尝君问道:“收回的欠款买了什么啊?”冯谖说:“宫里珍宝堆积如山,美女满堂,您家缺少的只是‘义’罢了。我私自用债款给您买了义。”孟尝君问:“何为义?”他答道:“您不把人民看做自己的子女,抚育爱护他们,反而趁机用商人的手段在他们身上谋取私利。我私自假托您的命令,把债款送给了老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借契,老百姓高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给您买义的方式啊。”孟尝君很不高兴。

长铗,齐国孟尝君和冯谖之间有何渊源

一年后,孟尝君被齐王撵回到他的封地薛邑。老百姓扶老携幼迎接他,孟尝君说:“这就是先生给我买的义啊,我今天终于明白了!”

齐王听到这些,就派遣太傅送一千斤黄金、两辆彩车、一把佩剑给孟尝君。向孟尝君道歉说:“我被逢迎讨好的臣子所迷惑,得罪了您,希望您能顾念先王的宗庙,姑且回来统率全国人民吧!”

冯谖提醒孟尝君说:“希望您向齐王请来先王传下的祭器,在薛地建立宗庙。”宗庙建成了,冯谖回来报告孟尝君说:“您可以暂且高枕而卧,安心享乐了!”孟尝君做了几十年相,没有一点祸患,都是冯谖的计谋啊!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发光的金子

提到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都知道他有着“侠义”、“仁爱”的名声,善养士,号称有三千门客。

长铗,齐国孟尝君和冯谖之间有何渊源

但是说到这个冯谖,可能一时想不起来他是谁。

长铗,齐国孟尝君和冯谖之间有何渊源

李白曾经在《行路难》中写过一句诗:

长铗,齐国孟尝君和冯谖之间有何渊源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趁情。“弹剑作歌”的主人公就是孟尝君的门客冯谖。而孟尝君后期之所以有着如此高的声望,就是这个冯谖一手酿造的。

长铗,齐国孟尝君和冯谖之间有何渊源

冯谖弹剑所奏者何?甫一出手便知大才冯谖这个人是战国时期典型的寒士,非常穷,养不了家的那种人。但也和这个时代的很多“士”一样,很有才华。

长铗,齐国孟尝君和冯谖之间有何渊源

因为贫穷,他就去投靠了据说是极善养士的孟尝君。

长铗,齐国孟尝君和冯谖之间有何渊源

孟尝君对这些“士”好到什么程度?曾经有两个“无赖”式的人物,一个只会学鸡叫,另一个只会干些“偷东西”的事情,这就是“偷鸡摸狗”的由来。

连这样的人都会被收留,冯谖自然也不例外。

孟尝君问冯谖:“你擅长什么?”

冯谖说:“我没有什么擅长的事情。”

孟尝君又问:“那你到我这里来是有什么要教我的吗?”

冯谖说:“我是因为太贫穷,所以才来投奔您。”

按理说,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人都会感觉不舒服。但是还是那句话,那个时代真正有才华的人,往往都是这样“怪”。

在孟尝君看来,冯谖很有可能就是这样的人。

于是,在安排冯谖住宿十天之后,孟尝君找来负责管理宿舍的传舍长,询问冯谖这几天都做了什么。

传舍长说,他没做什么别的事情,就是经常弹剑唱歌: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听了之后,就派人用更高规格的餐饮来服侍冯谖,给他肉食。

又过了五天,传舍长再次禀报,说冯谖又唱歌了:

长铗归来乎,出无舆。孟尝君再次提高他的出行待遇,给了他车驾。

再过五天,传舍长禀报,冯谖又一次唱歌: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打听到冯谖的母亲还在家中,于是就派人赡养。

很多人都认为冯谖贪得无厌,还没有什么真本事,就连孟尝君都渐渐遗忘了这个人。

一年之后,孟尝君因为要养很多门客,但是食邑又太少,就向自己封地“薛国”的臣民放贷,现在到了收租的时候了,于是就派无所事事的冯谖前去收租。

这是冯谖第一次为孟尝君办事。

到了薛邑之后,他探查到因为年岁不好,很多租户都交不起欠款,于是他在收了几个富庶人家的钱财之后,置办了很多酒肉,宴请所有欠钱的人。

在这个宴席上,冯谖强调,孟尝君之所以向各位发放贷款,只是想让各位在薛邑生活得更好,并不是看重那点钱财。于是,较为富庶的人家,能还得起租金的就约定一个期限,如果还不起钱财的人家,就当场将契约烧掉,以示孟尝君的仁爱。

这件事传到孟尝君的耳中,孟尝君自然很不高兴,也很不解,冯谖为什么要这样做。

冯谖回来之后,第一次展露了自己的智慧。

他对孟尝君讲,在这个时代里,人口就是生产力,想要有更多的财富,就必须有足够的人口和土地。往年的债务,如果还得起的人自然不必担心,那些还不起的人,如果一定要他们还债,最大的可能就是这些人逃离薛国。

而他烧掉契约,就是为了把这些人稳定在孟尝君的封邑之中,并且通过这样仁德的名声,会吸引更多的人来此居住。而孟尝君所要付出的,仅仅只是一纸空文而已,得到的却是传扬天下的“仁德”名声。

孟尝君听了这番解释,才知道冯谖就是那种“大才”。

果不其然。孟尝君因齐王猜忌而罢相,回到封邑的时候,百姓箪食壶浆,夹道欢迎,在列国之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营造狡兔三窟与妙解世态炎凉孟尝君被罢相,只能回到自己的封地居住。这时候冯谖再次站了出来,他对孟尝君讲,狡兔为了安全,一般有很多洞穴。如今,他要再为孟尝君打造两处洞窟。

冯谖向孟尝君借了车驾,孤身赴秦,向秦王游说。(《战国策》说是魏国,此处采《史记》说法)

他说,如今的天下,能算得上大国的只有齐和秦,两者想要一决高下,关键就看谁发展得更快。现在齐国罢免了有着极高声望的孟尝君,就是秦国的机会。

要知道,孟尝君在齐国当了那么多年的相国,对齐国那是知根知底的。秦国如果能以“相位”邀请孟尝君赴秦,这就是削弱齐国的契机。

秦王听了之后,深以为然,就让冯谖先回去告知孟尝君。

冯谖回到齐国之后,直接去见了齐国的国君,将对秦王说的话,再稍作变动,站在齐国的立场上,对齐王讲了一遍。并且强调,秦国已经派遣了使者,将要去迎孟尝君赴秦了。

齐王听了之后,君臣都大受震动,立刻先去薛邑请孟尝君复位,增加封山、食邑,然后在国境线上等候秦使,告知此事,并且坚决不允许他们入境。

至此,冯谖对孟尝君讲,三窟已成。

当时孟尝君被罢相之后,很多门客看到他失势,就纷纷离开。而看到孟尝君再次官复原职,甚至更为显赫之后,就纷纷要求回来。

孟尝君很不满,想要拒绝收纳这些势利小人。

冯谖对孟尝君说:

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他说,趋炎附势是人之常情,当年他们弃你而去,是因为你失去了相位,如果在官复原职之后,拒绝了这些人的投奔,除了一时痛快之外,百害而无一益。

如若这般做,那么不仅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投奔,反而会对自己的名声起到负面作用。

孟尝君听从了冯谖的建议,名声再一次达到了顶峰。

至于冯谖最后结局,正史没有交代,传说、演义当中一般有两种说法。

一是他在为孟尝君做完“薛国市义”和“狡兔三窟”的谋划之后,就悄然隐退了。

二是在孟尝君死后,子嗣争夺混乱,冯谖就此来到了秦国某镇上隐居,以教书为生。

其实从以上冯谖所做的事情来看,除了对时势的洞察之外,最大的精力就是在为孟尝君树立更好的公关形象,并且通过公关形象来为孟尝君获得更大的好处。

冯谖此人,适合做门客,为主家谋小利,并不是那种可以“一言兴邦”的大才,也算得上上“士”这一阶层中的另一类代表人物。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