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彤,夷陵之战中,刘备身边为何没有大将

平心而论,夷陵之战时,刘备带的将领并不差傅彤。

傅彤,夷陵之战中,刘备身边为何没有大将

尽管他们的知名度不高,但他们在战役中的表现并不差。

傅彤,夷陵之战中,刘备身边为何没有大将

夷陵之战刘备军将领刘备伐吴前,调张飞率军到江州会和,应当是要以张飞为大将的。

傅彤,夷陵之战中,刘备身边为何没有大将

不过,张飞被手下给作了,刘备只得重新调整将领班底。

傅彤,夷陵之战中,刘备身边为何没有大将

参与东征的将领,主要有黄权、马良、冯习、张南、吴班、陈式等人。攻占秭归后,廖化归来,也被任命为别督,成为重要将领。

傅彤,夷陵之战中,刘备身边为何没有大将

这些人的能力是不应低估的。

傅彤,夷陵之战中,刘备身边为何没有大将

1、黄权。

傅彤,夷陵之战中,刘备身边为何没有大将

许多朋友说为什么不带诸葛亮。

其实,刘备时期,诸葛亮在军事上基本上没有什么表现,主要以坐镇后方搞内政为主。

刘备集团军事上的智谋之士,前期是庞统,后来是法正、黄权。

汉中之战时,人们都赞许法正的奇谋,但实际上“皆权本谋”。

可以说,庞统、法正去世后,黄权已经是蜀汉军事上的首席谋士了。

2、马良。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说的就是马良。

诸葛亮入川后,在荆州辅佐关羽的就是马良。

后来,诸葛亮收姜维后,给蒋琬写信,称赞姜维的才能“季常诸人不如也”,以马良为尺子,来衡量姜维的才干,可见马良的能力是突出的。

不仅如此,马良久在荆州为官,熟悉荆州及各蛮族情况,是争取荆州地区支持的最佳人选。

3、冯习、张南、陈式、吴班。

刘备进军时,以冯习为大督,以张南为前部,陈式、吴班为水军将领。

这个阵容,或许是最为后人所诟病的了。

不过,知名度不高,不代表人家没有能力。

这四个人中,只有吴班出身将门,冯习、陈式、张南,都是是从基层脱颖而出的人物。

张南是徐州广陵人,应当是跟着刘备从徐州一路征战出来的。

冯习、陈式,则与魏延一样,最晚是从刘备入川开始征战的。

在汉中之战时,这些人已经成为重要将领,走上了领导岗位。

对于他们夷陵之战前的战绩,史书记载不详。

倒是记载了一场陈式主打的败仗:率10营封锁马鸣阁道,被徐晃所败。

不过,不应因此质疑刘备识人之能。

同样战功记载不详的魏延,后来不也一跃成为汉中都督吗?

可见,并非他们没有战功,只是史书微言大义而已。

陈式的败仗之所以被记载,无非是因为那是徐晃的功绩。(败给徐晃其实并不算丢人,1年后,首席大将关羽不也为徐晃所败吗?)

事实上,夷陵之战的幸存者陈式、吴班,后来都成为蜀汉的重要将领。

后来,陈式率军收复武都、阴平,这是诸葛亮北伐中最重要的战绩。

而在卤城之战中,吴班、陈式,也与魏延、高翔一起,大败司马懿军,成就了诸葛亮北伐斩首最多的一役。

至于当时地位在他们之上的冯习,因为战死于夷陵之战,其记载不多,但可以想象的是,他的表现、才能大概率是在陈式、吴班之上的。

4、辅匡、傅彤、赵融、廖化等。

这些人,在夷陵之战中担任别督。

其中,廖化是知名度最高的,“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典故人人都知,后来也成了蜀汉重要将领。

此外,辅匡也是与冯习等人一样,是从刘备入川开始跟随作战的。益州平定后,辅匡被任命为巴郡太守。

当时张飞都只是巴西郡太守,足见辅匡在刘备集团的地位。

这些人在夷陵之战中的表现,实际上表现并不差。

将领们在夷陵之战中的表现夷陵之战中,这些将领都表现出了不错的能力。

1、黄权。

刘备进军前,黄权提出建议:我军顺流而下,易进难退;道路狭窄,兵力不易展开。请让我先探其虚实,您再率大军前进。

其实,这个想法与后来唐朝平定江南的李靖意见一致。后来,李靖也是劝主帅李孝恭在后,自率军前去寻找突破机会,并一举成功的。

刘备不听,让黄权去江北防御魏国可能的出兵(魏夺得东三郡后,确实具备从北面直击秭归的可能)。

结果,果然如黄权所担忧的,刘备大军进抵猇亭-夷陵一线后,无法前进,大军兵力不易展开,陷入被动;而当陆逊反击时,易进难退的刘备军又根本无法顺利撤退,损失惨重,连刘备本人也险些被擒。

可以说,刘备要是听黄权的,未必会失败,即便失败,也不可能败得如此之惨。

2、马良。

马良奉命去联络荆南地区的武陵蛮,成功策动了沙摩柯。

沙摩柯率万人加入到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时,刘备自己也只有“支党四万”,马良一张嘴巴就搞来万人,还要怎么样呢?

3、冯习、吴班、陈式。

夷陵之战开始前,孙权特意把巫、秭归从宜都郡划出,另设固陵郡,并让陆逊率李异、刘阿坚守巫、秭归。

夷陵之战开局,冯习、吴班击破李异,夺取了李异的巫县和陆逊把守的秭归。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陆逊只是宜都太守,还没有被任命为大都督,他没有权力主动收缩!

巫、秭归同样是狭窄地区,兵力不易展开,冯习、吴班,也只能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攻坚作战,击退陆逊、李异。

此后,吴班,陈式率水军挺进夷陵,并击败了孙桓,只是因孙桓苦苦坚守,无法破城。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为大都督的陆逊确实已经采取主动退却、诱敌深入的战略,但夷陵已是阻敌最后关口。如果可能,吴军是完全必要控制夷陵江面水道,解夷陵之围的。

东吴以水军自豪,但在交战中,仍为吴班、陈式所压制,可见蜀将的强悍。

可以说,在夷陵之战中,这些知名度不高的蜀将表现突出,只是因刘备统帅之略不如陆逊,才陷入“连营八百里”的困顿局面,进退两难,最后又“舍水就路”,拱手让出制水权,并最终为敌所破。

4、冯习、张南、傅彤等。

最后,陆逊大举反击时,“连营八百里”,兵力无法展开的蜀军根本无法组织抵抗,而“舍水就陆”,放弃制水权使蜀军拱手让出制水权,使吴军可以从容调度,或各个击破,或组织拦截。

败仗中,大督冯习、前部张南、别督傅彤全部战斗到最后一刻。

尤其是傅彤,主动留下为刘备断后,最后高呼“汉将军岂降吴狗”,不屈而死。

三国大溃败不少,但是,高级将领如此高比例阵亡的再无二例。

作为高级将领,真要抛下部队,只率少许亲信,逃出生天的概率是很高的。

由此了见,这些将领都有不抛弃队伍,死战到最后一刻的坚定气节。

进则克敌,败则死战,这些将领不应被低估!

重将短时间集体凋零参与夷陵之战的将领们确实具备相当的素养,绝非平庸之辈。

然而,一个正常的新老交替,应该是相对漫长的。老将渐渐凋零,剩下的老将发挥余热,以老带新,实现过度。

可是,夷陵之战前后的2年内,刘备集团的老将却像约好一般,集体迅速凋零。

219年,关羽被杀。

次年,黄忠病死。(并没有如小说所说的参战)

再次年,张飞被部下所杀。

再次年,也就是夷陵之战的这一年,马超病重,并于夷陵之战后当年去世。

关张马黄,短时间内集体凋零。

除了这些老将外,中生代中比较突出的将领,刘封、孟达,也因内部斗争,一个被赐死,一个投魏。

各当其任的其他重要将领吴蜀交兵,吴已臣服于魏,并请求魏出兵干预。

显然,汉中前线,是一定要留下重将的。

汉中都督魏延及关中都督吴懿(诸葛亮前期最重要的两位将领),必须留在汉中。

孙权在夺取荆州后,又把被安置在公安的刘璋搬了出来,并任命其为益州牧,企图利用他的影响力搞乱益州。

因此,大军东征后,需要留下重将坐镇重要区域。

诸葛亮辅佐刘禅坐镇今四川的省会成都,赵云坐镇今重庆,都是必须的。(个人认为“刘备不带赵云是因为赵云反对东征”的说法说不通,不符合刘备、赵云君臣的一贯素养。)

因此,诸葛亮、魏延、吴懿、赵云等人,也就各有必须承担的重任,不能参战了。

总的来说,夷陵之战,正值蜀军新老交替之际。

但是,蜀军重要宿将短期内集体凋零,使新老交替被迫变得“赶鸭子上架”。

不过,参战的蜀军将领们表现不错,并没有给刘备拖后腿。

只要刘备还是这么指挥,就算带上了关张马黄,恐怕结局也不会有什么改变。

夷陵之战的失败,刘备本人,负完全责任,怪不到那些为保护他英勇捐躯的年轻将领头上。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