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化屋村:黔山锦绣山好风光 乡村振兴路更广

贵州省化屋村:黔山锦绣山好风光 乡村振兴路更广 站在观景平台,俯览乌江源百里画廊,逐层云雾缭绕当中,特色民居不计其数、青山绿水风景秀丽如诗如画、旅游船行过微波粼粼,来往期间的游人源源不断。这儿,是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2021年5月10日撤县设市)新仁广大苗族地区乡化屋村。

化屋村本名“化屋基”,意指“悬崖峭壁下的村落”,是一个往日被悬崖绝壁隔绝的小村子,也曾是国家级别深度贫困村。党的十八大至今,伴随着一系列民生工程不断精准施策,化屋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取得成功摘下贫苦“遮阳帽”,变成贵州乡村旅游关键村。

乘坐乡村旅游开发“顺风车”,化屋村在政府规划和村民们优势互补下,借助优良生态环境,大力推广度假旅游、苗绣产业链,正由单一休闲农业旅游方式向多种多样旅游业发展态变化。这一过去出村要跋山涉水的小村庄,取得成功走出了一条颇具发展趋势特点的乡村振兴海盜。

蜕变:贫困山村焕然一新

下山“手扒岩”、饮水湖边背、住着茅草房,曾是化屋村的切身体会。

受山川隔绝,曾经的化屋村艰苦环境、信息内容阻塞,群众吃穿住行全凭自力更生。火上浇油的是,因滥捕乱伐,赤水河一度拉响水生态环境“报警”,本就千疮百孔的土地资源也逐渐土壤退化,现代生活日渐艰辛。

“贫苦交迫,那时恰好有水利枢纽移民搬迁政策,不少人选择了‘逃出’,而留下的人只有千辛万苦恪守。”化屋村群众杨龙清楚还记得,2012年之前,搬出来的人特别多,自小长大了的朋友拆迁时,还是他亲身送的。

化屋之变,来源于“路”。从一开始的“毛路”到沥青公路,再到旅游公路,一条路串出了家家户户,更让群众看到了世界有多大,宽阔了见识增长了眼界。她们下狠心,植绿护绿,誓要修复青山绿水。

空守几年后,1000余亩的经果树林满眼葱郁、累累硕果,山中石头缝也冒出了新苗木,往日荒凉的小山坡,慢慢恢复了绿意盎然。2017年,化屋村成功摘下了深度贫困村遮阳帽;2019年年末,贫困户清零。

此外,网箱养鱼清除工作中也在化屋村相继进行。镇村干部各家各户解读禁渔现行政策,劝导渔民上岸。截止到2018年年末,化屋村32个网笼全部拆除结束,12户渔夫调产成功,调产率100%。

“除全方位排查我们的家庭状况外,村内还收集了许多退捕渔夫创业就业、技术培训、社保的制度,协助大伙儿调产复员。”杨清鑫是地地道道的化屋人,以往几十年,他一直靠在赤水河六冲流域捕鱼谋生。禁渔政策出台后,杨清鑫上了岸,转行做起了护河员,每个月有3000元稳定收入。

2022-06-24

202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