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土乡乡村之变:易地扶贫搬迁处理“存活难点”

高原地区土乡乡村之变:易地扶贫搬迁处理“存活难点” 青海互助7月2日电 题:高原地区土乡乡村之变:易地扶贫搬迁处理“存活难点”

创作者 李隽

一大早,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峰镇后头沟村的72岁老年人薛兴满蹑手蹑脚地合上院子,赶到整平整洁的乡村级城市广场加强锻炼。

“原先住在山上,道路上并不是泥汤汤便是土丘堆,哪有时长加强锻炼,每天就觉得如何吃饱肚子。”回想起之前的生活,老年人谈起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的达到:“‘人挪活、树挪死’。现在我了解这一句俗语说的大道理,真的很确实。你看一下,如今大马路又宽又平、庭院好看、汽车都是有。”

2017年初,五峰镇和农村的领导干部逐渐各家各户鼓励拆迁。那时搬不搬?搬到哪里去?地咋种?钱不够?一系列难题困惑着农村的大家,也成了最热门的话题讨论。

“当时我早已67了,觉得瞎折腾不动了,但想一想小朋友们,又不愿放弃机遇,睡眠质量不好,整夜辗转反侧睡不着觉。”薛兴满说。

图为当地民众新居。 互助宣传部供图图为本地群众新房。互帮互助宣传部门供图 互助县因少数名族土族世世代代栖居,而称“土乡”。往日是六盘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域之一,贫困户多、贫苦水平深,致贫原因多。在精准扶贫政策和土族群众很多年的努力下,互助县于2018年摘下“贫苦”遮阳帽。

五峰镇土地资源贫乏、旱灾降雨少,湿陷性土层非常容易引起山体滑坡等洪涝灾害,加上脑山地区村子避开中心村、城镇和县里,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娶妻难、就业问题变成群众的“存活难点”。

同样的问题也困惑着海子村张金仓:“孩子旧村是自然灾害多发区,听闻村内要整村搬迁上楼梯,我第一个就正式报名。我一个朋友原先在互助县东山乡定居,之后搬至了离县里很近的塘川镇,统一建的房、煤巷宽阔、交通方便,拆迁的优势我心里清楚。但是想一想住房子我就犯愁,家里坛坛罐罐没地放,房子里买水果都得掏钱。”

拆迁后的转变,后头沟村党支书相吉元内心有一本账:“我们村一共拆迁了82户,仅基础建设政府部门就付出了2100余万元,不但修了庄廓建了房,养殖小区、城市广场、卫生所、党建活动室一应俱全。尤其是扶贫车间开了个开好局,木轩生产加工、压面坊、粮油店等团体产业链让2021年村集体经济突破了30万余元,是全乡18个村规模较大的。”

“如今一大半群众在西宁市打工赚钱,在大门口靠技艺吃饭的人也多了出来。2018年搬下来后,我们村早已娶了9个媳妇儿,23户早已在大城市购买了房,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了汽车,这在之前总感觉是在作梦。”相吉元说。

2022-07-02

202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