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外国人”做志愿者有啥体会心得

上海市“外国人”做志愿者有啥体会心得 “维持2米间距……”在上海虹口区北外滩街道社区海宁市居民区,一位衣着防护衣的青年志愿者操着一口上海市味普通话水平,已经住宅小区病毒检测当场繁忙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名青年志愿者叫Kek Seng Yem,是一名外籍人。

“早已做志愿者多少天?都想不起来楚了,总之一直在做……嗯,家居至今一直在做。”49岁的Kek Seng Yem,马来西亚人,与此同时也是个“正宗”的上海市姑爷,与老婆林慧完婚已经有十年。

为什么做志愿者?“我恋人是一名共产党人,近期变成了住宅小区的青年志愿者。碰到临时性通告,一大早五六点就醒来;有时候刚吃上两口饭,就学会放下碗下楼梯了,很繁忙。也有住宅小区里一些离休的叔叔阿姨,也在热情地跑上跑下,蛮打动的。因此,我也想出去做一点事儿。”Kek Seng Yem说。

就是这样,他也变成一名社区志愿者。见到群内有通告,运输瓜果蔬菜的车快到了,他就马上“装备齐全”后赶来小区门口等待。待蔬菜水果、肉、稻米等生活物资运往,就和别的青年志愿者一起装卸货物、散装,随后挨家挨户地把物品送货上门。

当把这种生活物资送至群众手上时,Kek Seng Yem说自身听见最大的一句话便是“谢谢侬”。

除此之外,在繁忙当中,他还有一个新的发觉:“原先隔壁邻居中间并不是很熟络,最多算得上一面之交,但是如今状况却发生了更改。侬看!一进入微信群,迎面而来的便是左邻右舍间的激情——哪家沒有生抽了,马上有回应,放到大门口,可以自提;谁必须常备药了,便会有些人表明自己家就会有……”

这种天做志愿者的历经,让Kek Seng Yem对这一真实身份拥有新的了解。“我我国18年了。刚来时,也是有青年志愿者,但不怎么会关心。如今不一样,自己也是青年志愿者,身旁还有许多青年志愿者。对了,志愿者还把人和人之间的关联拉得更近了……”

(光辉日报网络媒体新闻记者章正、张蕾、靳昊)

2022-04-20

2022-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