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发行商回应侵权剧本杀,为什么这么多人抵制辛巴?

从消费者的角度,抵制辛巴是有原因的,因为消费者只关心3件大事《烟火》发行商回应侵权剧本杀:1、产品便宜;2、别买到假货;3、别上当受骗。从这3点上思考,有些消费者的反对情绪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从商业角度来思考:辛巴直播带货受到抵制就非常复杂了,而且是商业竞争机制的结果。孙洪鹤给大家列举几条事实吧:

《烟火》发行商回应侵权剧本杀,为什么这么多人抵制辛巴?

1、辛巴的直播严重影响和冲击到了相关的新零售平台:

拼多多在继续加大补贴力度,补贴是啥意思呢?就是烧钱,把产品的价格最低化,不靠零售利润赚钱,所以,现在所有领域特别是零售流通领域都是0利润和负利润,这就使得原本难做的传统生意创业者越来越难,而辛巴的粉丝群体突破8000万了,一场带货的流水就如同一个大的新零售平台了。大家可以往这个方向想一想吧。你们记得:网络任何一个热门的超大事件,背后都有商业大佬的上帝之手在操作。

2、辛巴的直播直接影响到传统零售商集体的情绪,比如KA类的大型商场和产品流通渠道商、个体创业者等,他们的利润空间被挤压,而攻击一个超大型的平台是很难的,但是攻击和抵制一个个人网红还是很容易的。

比如,你们直接去抵制某某平台,你们可以试试,其实只要是2B的零售平台都有产品的各种问题,就算是京东、天猫也是如此,阿里巴巴曾鸣老师(阿里巴巴商学院)讲:新零售平台最大的问题是产品和供应链问题,只要企业接触到货就可能在这个环节出现问题,但是现在包括这几个大平台为例,哪一家可以做到100%的直接采购型供应链呢?拼某某更是由商家提供,还不如京东直营有优势呢?但是平台就是平台,就算一年出现100个问题,也可以声明,但是个人出现一次就会被群殴。

3、互联网最大的主导力量是:气氛营销,任何时代气氛营销是最有力量的,很多优秀的企业就是倒在了气氛营销这块,就算辛巴捐了钱,但是气氛营销这招一出,很多群体的人性和社会属性使然,这就是群体的特征,你会发现:很多抵制辛巴的粉丝可能根本就没有买他的产品,但是抵制这个人是一种人性和社会属性使然,我们的粉丝缺少财商,没有商业思维,比如:只要是卖东西的,就会被别人攻击,比如不允许别人赚钱,这些与犹太人的财商教育至少相差几个维度。

我是孙洪鹤,我的作品和短视频几千条都是需要你站要商业的角度来思考,如果你也喜欢研究商业可以关注我今日头条和西瓜视频更多的作品。

对于一个影视人来说,自己的作品到底好不好,心里是很清楚的,但碍于资本、影视公司和主创团队的各种因素,导演和制片人有事不得不“妥协”,当妥协由量变到了质变,烂片的结果就无法挽回了。

《烟火》发行商回应侵权剧本杀,为什么这么多人抵制辛巴?

如果不是经验不足的新手,在影视圈混了多年的老手,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出自己拍的片子成色到底怎样,只是,投资方提出的盈利需求、选角上的自由度、拍摄阶段的掌控能力、剪辑和后期阶段的镜头取舍,都有可能决定一部影片的成败。

《烟火》发行商回应侵权剧本杀,为什么这么多人抵制辛巴?

《烟火》发行商回应侵权剧本杀,为什么这么多人抵制辛巴?

就拿最近被观众口诛笔伐的《上海堡垒》来说,我相信拍过《失恋33天》的滕华涛导演很清楚,3.6亿制作成本到底花在哪了。如果,真如郭帆在《流量地球》那样,将大头都花在了“刀刃儿”上,作品的成色自然毋庸置疑。

《烟火》发行商回应侵权剧本杀,为什么这么多人抵制辛巴?

《上海堡垒》本来就是一部为了追求“粉丝经济“最大化的电影,从筹备到拍摄再到宣发,完全是围绕着这个目标来的,只是,大方向选错了,越往目标使劲就离“烂片”越近了一步。

《烟火》发行商回应侵权剧本杀,为什么这么多人抵制辛巴?

影视娱乐圈里混的,想要出人头地,名气和作品一样不能少。大家都说王晶是“烂片之王”,但资本都愿意跟他合作、演员也希望成为“晶女郎”,就是因为,他能在赚钱的基础上,尽可能兼顾电影的艺术追求与自我表达。

历数王晶以制片人、导演、编剧身份出过的经典电影,《倩女幽魂》、《天若有情》、《赌神》、《鹿鼎记》、《纵横四海》、《千王之王》、《逃学威龙》、《新少林五祖》等片子,至少有那么几部大家都看过 。

只是,这些年王晶在内地鲜有比较出彩的作品,《追龙》已是“超水平发挥”了,显然,他也有些跟不上时代的节奏。《澳门风云3》、《追龙2》的口碑稀烂,也说明了王晶的想法和思路,确实有些落伍了。

影视人喜欢“烂片”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吴宇森拍2016年版《追捕》时,我相信他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凝聚了心血与野望的《赤壁》反应平平、《太平轮》折戟沉沙,他需要一部彰显个性、商业大卖的影片撑场面,另一方面,回到自己最手到擒来的“暴力美学”和“双雄戏”,影片大热应该是手到擒来的。

如果,我们以吴宇森的“暴力美学”角度去看,2016版《追捕》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烂片”,甚至在动作戏的设计处理和兄弟情的感情宣泄上,较之早期的吴宇森同类作品,要出众、细腻得多。

可惜,时代不同了,观众的审美水平早已不复当年,吴宇森还困守于自己的“暴力美学”世界不愿出来,吴宇森和观众的巴掌拍不到一块,《追捕》就成了口碑票房双扑街的“烂片”。

总之,“烂片”是市场和观众决定的,但会不会成为“烂片”,有时候导演和主创心知肚明,但有时候确实是“无心之过”。时代在变化、观众的口味也在变化,不紧跟时代的电影,终究会被时代淘汰掉。

2022-06-09

2022-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