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妈银行存钱变成买保险,存单变保单到底是谁的责任如何严厉治理银行存单变保单的行为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的把责任完全推给一方大妈银行存钱变成买保险。而在治理方面主要靠监管,其次是得到相应的技术支持,如今这样的情况很少见了。

大妈银行存钱变成买保险,存单变保单到底是谁的责任如何严厉治理银行存单变保单的行为

存单变保单并不是莫名其妙的存单变保单,存单就是存单,保单就是保单。所谓的存单变保单,是站在用户的角度来说的,比如用户去银行存款,然后被业务员营销,把保险类理财当成银行的存款。

但是业务员的营销是出于欺骗还是仅是保险营销,这还得看具体的情况,并不存在一定是业务员欺骗,也可能是用户不理解或者当时就是冲着所谓的“高利息”去的,到后来要取钱时反咬一口。

所以,这也就没有确切的责任到底归哪一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是按照保险合同,最后一般责任还是由用户承担,因为用户属于弱势群体,没有时间或精力提供相应的证明。

而在这其中银行并不负责任,因为线下保险销售(非网上代销)与银行并没有多大关系,银行并不参与线下确切的保险销售,它只是提供结算渠道罢了。即向用户营销的不是银行内部人员,而是保险营销人员,归属保险公司或保险代理机构。

我们走进一家商场,并不是所有商品都是由商场自身管理和运营,还有很多以出租的形式存在,比如卖肉卖菜或大型电器产品等,只是其结算为同一渠道罢了。如遇到具体问题责任还要联系商家进行解决,商场则起到协调的作用。

用户走进银行营业厅也一样,银行营业厅也存在出租的现象,比如可以看到证券或保险入驻的区域。用户走进银行营业厅,过来搭讪的不一定是银行的工作人员,还可能是证券和保险的业务人员。因此,用户需要十分注意,千万别被高收益等产品忽悠,收益与风险总成正比,特别是不能高收益低风险的同时还提供相应的人身保障。

存款产品是不提供人身保障的,只要有相关人身保障的基本可以认为是保险产品。而如果存款却购买成保险,那么只要用户稍微注意都能发现不是存款,而是相应的保险产品,比如提供人身保障、保险产品会出现“保险”两字,有相应的合约,保险公司一般有电话回访等等。

也就是说,用户完全被忽悠是不大可能的,反而是用户存在相应的侥幸心理。如果是保险产品只需要稍微注意,在犹豫期(投保人在收到保险合同后10天,银行保险渠道为15天)内都可以全额退保。

因此,责任到底归哪一方?这个不具备有确切的具体性,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但是监管层负有主要责任,没有严格规范相关从业人员职业行为,以及提高相应的职业素质。

不过如今还好啦!随着金融市场的规范,保险销售也得到相应的改善,其次就是得到科技技术的支持,比如有摄像有录音,可以有效的为用户提供相应的证明,最后归根相应责任。

2022-06-09

2022-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