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国是哪个国家,战国不只有战国七雄,还有“泗上十二诸侯”,你都知道吗

泗上十二诸侯是春秋 战国时期滕国是哪个国家,泗河流域的十二个诸侯国。《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称齐威王时泗上十二诸侯向田齐朝贡。在战国中后期,中原除了战国七雄,小国中就剩下泗上十二诸侯。

滕国是哪个国家,战国不只有战国七雄,还有“泗上十二诸侯”,你都知道吗

【1.鲁国】是这些国家中存在感最高的一个,他的都城位于今天的山东曲阜。至今,山东仍被称为齐鲁大地,车牌号都是鲁开头。春秋时期,鲁国实力强盛,可称大国,与齐国并争东方霸主,还出现了孔子这样影响深远的圣人。不过后期,鲁国一直被齐国压制,南方的楚国步步北进,鲁国失去发展空间。前256年,鲁国亡于楚国。

【2.宋国】是春秋五霸之一(一种说法),他是由殷商遗民建立的国家,国都是今之河南商丘。也正是因为宋国是殷商遗民的后代,所以宋国人经常被当时人嘲讽。比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这些典故的背景都是宋国。宋国身处膏腴之地,地方富庶,商贾云集,境内的定陶是当时天下最繁华的都会之一。宋国一直维持到了战国中晚期,公元前318年,国君宋偃自立为王,称宋康王,宋国也是泗上十二诸侯中唯一称王的国家。宋康王还灭掉了滕国。不过公元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被齐、楚、魏瓜分。

【3.卫国】在现在河南省的濮阳一带,这个国家的特殊在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他还在!怎么回事呢?战国前期,卫国是魏国的盟国,由于实力太过弱小,就变成了魏国的附属国,后来变成秦国的附属国,政治上失去了独立性。由于一直很听话,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并没有去管他,而是保留了卫君角的封地。直到秦二世时期的公元前209年,才把他废为庶人,卫国彻底灭亡。

【4.邾国】国君为曹姓,在今山东邹城,春秋时期还比较强盛,经常与鲁国交战,但最终被鲁国压制。后来,邾国被分成三个国家:邾、小邾(也就是【5. 郳国】)、滥。战国时期,这三个小国都被楚国先后消灭。

【6.薛国】【7.滕国】这两个国家在今山东滕州,战国中期,薛国亡于齐国、滕国亡于宋国。

【8.莒国】位于今山东莒县,是东夷人建立的国家。齐桓公上位之前,曾在莒国避难。前431年,莒亡于楚。

【9.任国】今山东任城;【10.郯国】今山东郯城;【11. 费国】今山东费县;【12.邳国】今江苏邳州。这几个国家在春秋年间有一定地位,但战国时期都变成了小国,被其他国家消灭。

总而言之,春秋时期,泗上十二诸国也有过强盛的时候。但是他们都位于四战之地,发展范围受限,到了战国时期都逐渐弱小化。他们有的在战国前期就灭亡了,存活下来的基本也处于打酱油状态,很多国家的君主世系都不甚明晰。不过,正如红花有了绿叶相衬托才显得鲜艳,在春秋数百个国家中脱颖而出了战国七雄。我们读起当时的历史,不禁更加心潮澎湃。

首先,滕国的灭亡是迟早的,不是孟子行仁政的必然结果。在战国时代,丛林法则是最高准则,强者四处吞并,弱者无处可逃。滕国处于齐国的羽翼之下,灭掉滕国,那是分分钟的事情。孟子的仁政和王道思想,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一种着眼于长远而非目光短视的政治策略。孟子的仁政着眼于民心,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有取得民心,人民才能增加,政权才能稳固。但是,在当时,根本就没有这个环境,所以孟子的仁政,被认为是不合时宜,无人理睬。

姓氏起源--滕姓

“滕”,上溯其源,历史悠久。关于“滕”字的出现说法不一。一说‘滕’,古为塍,有滕州出土的金文可证。《说文》:“滕,田畦也。”《苍颉篇》:“塍,畔也。”皆指田界而言。《尔雅·释宝》:“塍,虚也。”与沟壑坑堑隍池同类。

因滕与塍同音,古代经传即以“塍”假为“滕”,取泉水腾涌之义。其实,应以滕为是。二说:“滕”字未见于甲骨文,经典上“滕”,从水、金文为“?”,从火。《续滕志·金石志》载:“滕虎簋”上的铭文拓片:“?虎敢肇乍(作)……。”及1978年在滕县庄里西(村))(今滕州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之“滕公鬲”上,铭字七字:“吾乍(作)?(滕)公宝?彝。

或说“?”当是一火图滕氏族的徽号,由于崇拜火神,取火之威烈腾耀作为自己氏族的象征。后来,由于世代定居立国,进一步有了兵、农,祭祀造器的发展,于是承先祖号志,把姓氏铭制于造器上,为“?”。又因古滕地域,群山环抱,草茂林繁水丰富,适于氏族人群定居,但夏洪季节,东部万山之水皆注之,腾涌泛滥,非氏族部落所能抗拒,告之于天地,神灵,或因而演变为“滕”,《滕志》诸版本均云:“滕者,取水之腾涌名也。

据《国语·晋语》胥臣云:“黄帝之于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十二姓中有滕姓。《山东通志·封建》:“黄帝第十子封滕。”志书称之为“黄帝滕”。据有关黄帝“胙土赐姓”的记载,当为最早出现的滕氏族。相传黄帝为我国古代北方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距今约五千年前),这个部落联盟南下,到达黄河流域,与原居东方的夷人融合(或者说就是滕氏族),即为定居于这一地区--荆水(今名城河)之域的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先民,因就有了“滕”这个地方。

殷代滕国 殷代有滕伯,名文,为滕君,滕为方国之地。据《史记·索隐》云:“殷之世有滕伯名文者,黄帝裔也,为滕君,世系无考。”按“伯”在我国古籍中为部落首长的名称,是管领一方的长官。《辞源》注:“殷之州长曰伯”。这说明今滕地曾是古滕部落方国地。

《续滕县志》说:“黄帝所封之滕,历唐尧、虞舜、夏殷至商末年而灭。”但详情不知,今亦无考。所言当反映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是原始社会末期,以黄帝为首的部落氏族联盟中,一个部落氏族是居于滕姓的。黄帝有二十五子或二十四子,不一定真是黄帝自己亲生这么多的孩子,而是反映出当时已经到达了父系氏族家长制时期,每一个出自黄帝的姓,不过是指黄帝领导下的一个部落氏族。

由此可见,“滕于我国历史进入奴隶制国家出现的初期,已是一方国存在。”

周代之滕:关于滕国的始封,文献有明确记载:《世本》:“错叔绣,文王子”(《汉书·地理志》)师古注引。“错叔绣封滕”。《世族谱》:“滕,姬姓。文王子错叔绣之后,武王封之居滕。

今沛郡公丘县是也。”《本世》(秦嘉谟辑本)说:“滕氏,周文王第十四子滕侯之后,子孙以国为氏”。《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曰:“《系本》亦云‘错叔绣,文王子’”。根据这些文献的说法:可知周代滕国的始封者是错叔绣其人,为文王之子,被武王封于滕,此就是周代之滕。

滕国疆域据《左传》记:称真“绝长补短方五十里。”《孟子·梁惠王下》:“滕,小国也,间于齐楚。”据《禹贡七期·战国疆域变迁考》序例(续):“滕在今滕县西南约东界倪,北界邹(驺),南及西界鲁。”

滕国的发展状况 由于文献记载的阙佚,除滕的始封以外,关于西周时代的滕国历史,知之甚少,但是从考古材料上看,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址,滕地至少发现了六十四处,这些遗址反映出西周时期滕国的居民人口稠密,考古工作者在这些遗址中采集到铜鼎、石斧、石镰、陶质的鬲、豆等器物。

在姜屯镇庄里村西边,还发现一座西周初年墓。出土一批重要器物。从这里可以证明滕地做铜器的技术相当高。由于滕国国君所做之器,很可能是本地铸造的。如果是这样,就足以说明滕地冶铜业在当时有高度发展水平。如果是滕国国君向外地定做,那么,作为铜器的补偿价值,滕国也要拿出一大笔价值相当的财富来与之交换回赠。

此墓还出有玉器、玛瑙珠,表明当时的制玉手工业达到了一定水平。这些重要的随葬品反映出滕国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繁荣。从考古出土文物上看,古滕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相当先进的。商代时滕地,其经济水平与中原地区相同。在洪绪商墓葬出过一件锢鼎。形状与中原地区商代铜鼎相同。

当然,其铸造地点有滕县之外的可能。如属滕地所造,那么,就说明当时滕地之铸铜业已达到和中原地区一样的水平。如果是中原地区铸造的话,就说明商代的滕地与中原或其他地区的商业贸易、行政往来都非常密切。东周时期,滕国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原地区,且人口相当稠密,经济较发达。

从以上资料表明,古滕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当高的,其社会经济和进展与中原地区是并驾齐驱的。

春秋时期的滕国处于列强之间,跟随大国会盟征战。今日朝鲁,明日事宋,改日又得恃晋。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在强国的夹缝中讨生活、图生存。

有时也作为大国霸业的支持者比较活跃。齐桓公称霸期间曾与以齐国为首的其他诸侯国“同盟于幽”。狄破卫后,又和齐国一道为卫国提供了五千移民。助卫复国《左传·闵公二年》。滕南邻于宋,宋国力比滕强大,故不时侵扰欺凌。在宋襄公短命的霸业活动中,曾拘捕过滕宣公婴齐(《春秋·僖公十九年》)。

滕在宋的胁迫下,滕国参加了以宋为首的诸侯国的伐郑(《春秋·僖公二十二年》)。宣公九年、十年宋国又乘滕昭公死亡的机会以“滕人恃晋而事宋”为借口,两次征伐滕国。襄公二十七年在宋国举行的弭兵之会上,宋以滕为已之属国为由而不较其“与盟”。在晋楚争霸期间,滕国是晋的同盟国,除昭公四年曾参加过楚国为首的诸侯国召开的中之会以外,晋国所主持的不少外事活动和征伐,滕国都是积极的支持者。

滕鲁关系一直是比较好的。《左传·昭公三年》记载:鲁人穆叔所谓“曹滕二邾实不忘我好”,滕视鲁为其“宗国”(《孟子·滕文公上》),多次朝见鲁侯,当滕、薛争长时,鲁支持滕国(《左传·隐公十一年》),此后在一切滕薛同时参加的盟会活动,均把滕排在薛的前面。

战国时期,滕国发展迅速,据《汉地理志》记载:“传三十一世”至滕文公。按《古纪世本录》:“文公是定公子,本是元公弘·弘为世子,定公薨,世子立,以元公行文德,故谓之“文公”。文公以礼聘孟子,“孟子之滕,馆于上宫”。安排住在高级宾馆“上宫馆”。

承孟子教,行《井田贡助(借民力助耕公田的一种劳役租赋制度)、庠序(乡农之学)、学校(士子之学)之法》。使民有恒产为世禄而有恒心,并以寓兵于农,伏险于顺;再以庠序、学校,明人伦相为表里,使人居正业,得以时教。风尚忠孝廉节,因念礼乐兵农,于是,道不变,法亦不敝,刑律无措,当世谓滕行圣人之政,远近翕然称贤君,慕名来滕者络绎不绝,“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滕被誉为“善国”。

滕国之灭 关于滕国之亡,历史上曾有不同说法。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一为齐威王灭滕;二为齐景公亡滕;三为越灭滕。因为齐威王时期,正是齐国兴盛时期,扩疆辟土,灭滕为顺势推舟之事,但从时间上推算差异甚大。《世本》“齐景公亡滕”服虔《左传·昭公四年》注亦同此说。

但《世本》又说:“隐公之后仍有六世为君”,滕隐公属于春秋末年,其后六世已入战国,显然前后矛盾。故“齐景公亡滕”之说是错误的。《古本竹书纪年》:“于粤子朱勾三十四年灭滕”,按越王朱勾三十四年为公元前414年,此时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尚未出生,故此说与《孟子·滕文公》篇所载孟子曾与滕文公相交往的史实相矛盾。

因此这种说法也是不正确的。此外,《战国策》还有宋亡滕的说法。《战国策·宋卫策》说:“康王大喜。于是,灭滕。伐薛、取淮北之地”。按《战国策年表》。灭滕、伐薛、取淮北之地。时为公元前318年,即宋康王十一年,相当于齐宣王三年。将以上几种说法综合起来看,笔者认为,滕是亡于宋之手。

但宋亡滕之后,引起齐国强烈反映。这是必然的,因为侵犯了齐国的利益。故齐国很快出兵,占领滕地,并继续进兵,灭掉了宋国。由于时间相距很近,于是,古文献中又增加了齐亡滕的说法。

2022-06-09

2022-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