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新能源集团,走进株洲动力谷,轨道交通高速发展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从地理上来说中车新能源集团,株洲是一座因洲而得名的城市,是全国唯一的“州”字带三点水的城市。古时候,株洲一带多产槠树,河中多沙洲。如今,比株洲叫的更响亮的,是株洲.中国动力谷。

动力谷的“动力”,指的是以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汽车三大动力为主的产业,驱动这股动力的源头,来自株洲自身的底气,70年来,株洲轨道交通产业从快速发展迈进了跨越发展的阶段,业已成为株洲打造中国动力谷的龙头产业、支柱性产业。6月25日——27日,潇湘晨报记者走进株洲“动力谷”,深入中车株洲生产与研发一线,聆听动力引擎的澎湃声音,感受株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

故事

从“蒸汽时代”到“电力时代”

三代人的坚守

如今,高铁已是中国享誉世界的“国家名片”;鲜为人知的是,是跨越世纪的“奋斗”孕育了今天的“高铁成就”。

在中车株机,有这样的一家三代,爷爷参与了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的研制,儿子经历了企业彻底告别修理蒸汽机车、全面转产电力机车的历史性时刻,孙子参与了公司“为世界造车”的全新时代。三代人,用70年的坚守,在这片热土上,传承祖辈,父辈与机车结下来的缘分。

“我父亲那一代,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6月26日,在株洲中机转向架事业部,年近五旬的阮东臣回忆起父亲,一脸的崇敬。他的父亲阮永望,是株洲中机第一代“拓荒者”

株洲铁路产业的起步,可以上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田心厂”。1949年底,年轻的阮永望收拾好简单的行李,离开武汉钢铁厂,来到株洲田心,成为中车株机的一名工人。“刚来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这个地方。”通过父亲口述中,阮东臣似乎能够看到当时的画面,荒芜的厂地,破旧的砖房,没有独立的办公室,没有像样的试验设备,也没有足够的技术经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苏联专家离开时带着了资料,缺乏专业资料的技术员们,咬着牙开始自己尝试画图纸。

1958年12月28日,株洲所首批创业者参与的国产第一台电力6Y1型1号车问世,拉开了我国电力机车研制领域的地位。“这意味着,蒸汽时代彻底告别,更加快速的电力机车时代开启了。”阮东臣告诉记者。

在阮东臣的印象中,父亲阮永望是一个火车“匠人”,在工作中不断钻研,参与了韶山1型电力机车的生产制作。1979年,刚满17岁阮东臣,接过了父亲的担子,1979年7月,他第一天来到厂里报到,当时厂里正在组装韶山1型电力机车(165)号车。在阮东臣在手中,从韶山1型,到韶山9型。再到韶四B型车,韶四改,韶四B重载电力机车,一列列火车从跑遍全国,到跑出国门,技术越来越先进。在零部件之间和轰鸣的厂房,阮东臣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曾经盼望着父亲归来给自己带蜜枣冰棍的愣头青,也成为了师傅和父亲。“我带出了五个徒弟,现在都做的挺不错的。”提到这,阮东臣会心一笑。

阮东臣工作和生活中的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儿子,“工三代”阮冠华在退伍后,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轨道交通这份事业。2014年,他回到株洲成为转向架事业部的一名员工。“手中即便是一颗螺丝钉也要拧好,因为它们将会构造成我‘孩子’的模样。”

创新

车间里的神器发明家

6月26日,在中车株机机车调试车间,一位“全副武装”的中年男子半跪在地,一手持操作仪,一手拿着仪器探头对着车身进行测试。看上去,和医生听诊时的样子有些相似,“我虽然干的不是医生的活,但和医生类似,保证每台车经过检测后,都‘身体健康’的下线运行。”

谢光明,被誉为高速列车“全科医生”,他的工作,就是确保每一辆机车性能完好、质量可靠、安全地驰骋在轨道上。

头顶2万5千伏高压、脚踩380伏电压,几乎每天,谢光明都要在强电场的环境里给车头做“全身体检”,每检测一台机车需要对1万多根线路检查,容不得半点马虎,且耗时耗力。谢光明琢磨着,去找一个更有效的办法。他设计了一个检测仪,只要指示灯一亮,就能知道线路是否有故障。如今,这个火柴盒大小的检测仪,成为班组解决线路故障的“神器”。

谢光明笑称,自己算是半路出家的机车电工,但他善于琢磨,用智力创造效率。为避免同事们走弯路,谢光明编著了一本《机车调试案例集》,还原故障现象的同时,总结提炼工作经验,成为机车调试的“九阴真经”,也成为同事们提高技能的教科书。

一名调试“菜鸟”变成一位能处理各种机车“疑难杂症”的“全科医生”,谢光明把排除疑难故障当成一种特别的“消遣”。他带领团队连续6年获得公司技术攻关一等奖,主持或参与技术攻关10余项,节约工时8000余小时,降低成本500多万元;发明的先进操作法在中车集团城轨、磁悬浮、新能源等产业得到推广运用,还有4项发明正在申请专利。

未来可期

技术领航人的“未来创想”

2018年,“复兴号”高铁正式投入使用。

电磁干扰小于国际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高铁,人均能耗节约17%,保证了350公里运行时速的经济性,1000多项发明专利,构成了“复兴号”扎实的技术体系。

在“复兴号”的研发和创新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领军人物,丁荣军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

“因为目前350公里/小时的速度等级在国际上是没有标准的,中国走在了最前面。”

十足底气的背后,是十多年摸爬滚打努力奋斗。

2000年,由于技术落后,我国列车最高时速仅为100公里,而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速列车,时速已达300公里。丁荣军便下定决心,造出与国际列车比肩的高速列车。曾经的“技不如人”,让丁荣军抱定必须秉承科技创新的理念,现在的中车株洲所已经成功建立起自主先进的牵引传动和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其中传动控制、变流器设计和网络控制3个核心技术水平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运行的“复兴号”并没有停下技术研发的脚步。目前,永磁驱动系统已经装车,正在接受考核,400公里/小时的变轨距车甚至是超越600公里/小时的磁浮车正在研发,高铁的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技术也正在研究。对于人工智能在高铁方面的应用,丁荣军所带领的科研团队也有新的想法:比如,在未来,乘客走上高铁如走进家门,不仅有个性化的娱乐设施,甚至车窗就是电子屏幕,轻轻松松就能忘却旅途的疲劳……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