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90岁曲艺团民俗文化“活词典”科学研究70年仍笔耕不辍

青海省90岁曲艺团民俗文化“活词典”科学研究70年仍笔耕不辍 西宁市2月23日电 题:青海省90岁曲艺团民俗文化“活词典”科学研究70年仍笔耕不辍

创作者李隽陈群峰

阴历二月初二未到,在青海省各族人民群众内心“年味儿”就还未散。

23日,新闻记者在青海省西宁市看到了被称作青海曲艺团民俗风情“活词典”的90岁老年人石永。神采奕奕的他与小伙伴们吹拉弹唱,沉浸在未散的“年味儿”里,悠闲自得。

2021年早已90岁的石永老先生是青海人民群众艺术馆副研究馆员,对青海各种历史悠久地区曲艺团、传统式民俗风情科学研究功底极深,曾撰写国家级别地区曲艺团作品三本,省部级作品十余本。

图为石永仍然笔耕不辍。 陈奇峰 摄图为石永依然笔耕不辍。 陈群峰 摄 在青海省,藏、回、土、撒拉、蒙古族等少数名族聚居地,地区曲艺团品种繁多,博大精深,绚丽多彩。具备象征性的青海平弦、越弦、西宁贤孝等都被列为国家非非遗文化新项目。

石永详细介绍,青海省曲艺团的旋律幽美,多见古时候小调旋律,曲词的格律认真细致,古诗词化程度高。伴奏音乐传统乐器有三弦、扬琴、板胡、月琴、二胡、“月亮”等。在其中“月亮”的伴奏音乐口味独具一格。说白了“月亮”,便是一只直径大约3寸的小瓷碟,歌手用一根筷子将它握在右手中,左手执另一根筷子敲打,精确地把握全歌歌唱的心态与节奏感,响声脆响,地方特色深厚。

“平弦、贤孝演过的內容多见弃恶扬善,表贤道孝,劝化内心。有一些旋律在歌唱时,除歌手之外,乐团或观众可以帮腔和伴唱,这类歌唱方法人叫‘拉稍子’。特点取决于一唱众合,它减少了观众和歌手相互之间的情感间距,加强了当场的参与性让观众与歌手的心态产生共鸣。”石永说。

图为石永和伙伴们演唱地方曲艺。 陈奇峰 摄图为石永和小伙伴们歌唱地区曲艺团。 陈群峰 摄 音乐教师出生的石永存20岁时就開始科学研究地区曲艺团,到20个世纪80时代就开始了对青海省地区曲艺团的智能化自主创新。以往的青海省地区曲艺团是民俗饭后茶余的休闲活动,多见即兴表演歌唱,演唱形式感观不佳。虽在坊间有很高的认同度,但石永一直期待能让青海省地区曲艺团迈向全国各地,并在长期专注于地区曲艺团的舞台化和规范化。

2022-02-24

202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