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笛头农村第1天,农村小年是哪一天有什么习俗

小年是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警笛头农村第1天。跟城市不同,农村里现在还保留着不少传统的风俗和禁忌,在过年前后这样重要的日子里,农村里的禁忌也有很多,我们就来看看小年时,农村里有什么禁忌吧。

警笛头农村第1天,农村小年是哪一天有什么习俗

1.忌送花馍,在北方一些农村,逢年过节都要蒸花馍,花馍是种面食,会被捏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既好看又好吃。不过在小年蒸的花馍,按照传统是用来祭灶的,不能送给别人。

2.忌吃多灶糖,灶糖是农村人家在小年必备的美食,它是麦芽糖做成的,吃起来香脆又粘牙,以前农村里孩子们没啥零食吃,灶糖就是他们喜爱的美味。不过小年吃灶糖,却不能吃太多。

3.忌宰杀,年前不少农村都要杀猪杀羊,准备过年,不过在湖北一些农村里,小年通常是不进行宰杀的。

除了这些禁忌外,小年里农村还有很多习俗,比如说贴春联、扫尘、贴窗花等。

今天7月12日,农历六月初十,星期五。从今天开始,就要进入酷热的三伏天了。农谚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期,这个期间的天气闷热、潮湿,人也很容易没有食欲,多数人在这个期间会出现“苦夏”的症状。在各地也有伏天进补的习俗,其中在湖南地区就有“伏天六件事,头桩吃叫鸡”的说法,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呢?为何要吃鸡?

警笛头农村第1天,农村小年是哪一天有什么习俗

警笛头农村第1天,农村小年是哪一天有什么习俗

警笛头农村第1天,农村小年是哪一天有什么习俗

俗语“伏天六件事,头桩吃叫鸡”是长沙人的老习俗了,有些地道的老长沙人,每年到了入伏第一天,就会一大清早去集市上购买小公鸡,也就是三四斤重的刚会叫的小公鸡,然后回家来煲汤,或者是清炒着吃。而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在三伏天有六件事很重要,其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吃叫鸡(剩下的五件事,分别是指吃姜、晒干姜、喝路边荆煮水、喝凉茶和贴三伏贴。)。那入伏吃鸡有啥好处?

入伏头一天要吃鸡,这个是有道理的,对我们的身体也是有好处的。在过去生活条件不好的时候,营养也跟不上。但是到了入伏的时候,在农村里不少家庭还是会在这天杀只鸡来让一家人进补一下的,因为在我们这里流传着“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可以说这句俗语早已经深入人心了。

之所以要选择吃“叫鸡(公鸡)”,那是因为中医上认为公鸡是属于温阳的食物,这个符合了中医上“春夏养阳”、“冬病夏治”的理论。而且这个时候因为暑热难耐,不仅食欲不好,而且睡眠也不好,但是每天却要消耗大量的体能。这个期间如果不及时吃点有营养的食物补一补,那么人就会浑身无力,身体抵抗力也会下降,自然就容易生病。而在入伏吃鸡,就是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能量和营养,提高身体抵抗力。

头伏吃鸡,其实讲究也比较多的,在烹饪的时候要加入很多的生姜,这样有散寒排汗去毒的效果。在以前老辈人的说法是一只鸡要放半斤的生姜,而且要关起门来吃鸡,越热吃排得汗就越多,这样对身体就越有好处。其实没有这个必要,生姜要适量放,太多了反而容易引起口干、喉咙痛和便秘等不适症状。有些比较讲究的老人在烹饪的时候,还会特意加入路边荆水,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这道菜不那么油腻,有助于消化吸收。

现在已经进入秋季,在农村也是秋收又秋种的时候了。在我们这里再过一两个月也是我们的晚稻谷收割的时候了。农村老人说,无论是收割农作物还是下地干活的时候,千万要防铁蛇咬,到底什么是铁蛇呢?

警笛头农村第1天,农村小年是哪一天有什么习俗

警笛头农村第1天,农村小年是哪一天有什么习俗

警笛头农村第1天,农村小年是哪一天有什么习俗

铁蛇我也没有听说过。应该没有铁蛇这一种蛇类吧。我只知道下地干活,特别是在水田干活的时候,最需要提防的还是蚂蝗。在插稻田的时候,蚂蝗是最多的,稍不留意它会爬到你的脚,慢慢的吸住。而且毫无感觉的,等它吸饱血之后才会脱掉慢慢的离开。等我们发现的时候,他已经吸了满满的血了。我觉得蚂蝗也是我们最需要提防的一种。

另外关于农村老人说的提防铁蛇,其实有两种含义。第1种是指的是铁线蛇。在我们这里叫天线蛇,铁线蛇在农村还是比较常见的。在动物的身上还有在水域出现比较多的,比如螳螂的身上也有铁线蛇的,曾经见过有人把螳螂踩死之后,在它的身体爬出了一条长长的铁线蛇。铁线蛇非常的细小,好像铁线一样,看起来确实很恐怖的样子。农村老人说,铁线蛇缠绕手指,可以把我们的手指缠绕断的。嘱咐我们小孩子千万不要玩弄铁线蛇。所以我们从来是不敢玩铁线蛇的,所以老人们说我们下地干活时要提防这些铁线蛇。

另一种含义是指藏在农田地下尖锐的利器。比如农民干活的时候留下的镰刀、铁叉,还有其他的铁的利器。这些利器一旦留在农田里,藏在泥土底下,我们干活的时候是看不清楚泥土底下的,万一不小心踩到这些利器。就会扎伤我们的脚,如果被利器扎伤时处理不到位,可能会导致破伤风。破伤风不能看小它, 分分钟都让我们出现生命危险的。所以老人们说我们下地干活的时候,一定要防这种“铁蛇”(利器)。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