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玩汉族女子,清军入关剃发易服,但为啥不逼迫汉族学习满语

满清进入中国后清军入关玩汉族女子,一再总结蒙元失败的教训,以防止自己被汉化,落得跟元朝一样不到百年就完蛋的下场。所以在入关后立刻实行剃发易服的野蛮政策,要求汉人满族化,因此引发了全国大反抗,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等,制造了多次血腥大屠杀。而这只是刚刚强制推行剃发易服的后果,就遇到了这么大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满清还敢强迫汉人学习满语吗?

清军入关玩汉族女子,清军入关剃发易服,但为啥不逼迫汉族学习满语

清军入关玩汉族女子,清军入关剃发易服,但为啥不逼迫汉族学习满语

首先,满族人的发型和衣服在汉人看来是相当丑陋的,由于满族人长期从事打猎活动,男人就梳个大辫子,放在脑后,前额光头头的,在打猎时候,这样的头发可利于射箭,追赶猎物等。

清军入关玩汉族女子,清军入关剃发易服,但为啥不逼迫汉族学习满语

其次,满族历史十分短暂,由于本身就是游牧民族,还处于原始社会,当年令汉人头疼的匈奴都没有创造出自己的语言,更何况才刚刚从通古斯来到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人,因此他们一直就没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这个问题到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才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满族话。但是毛病很多,说起来十分的不成熟,还不利于人们之间互相交流。这也是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客观因素,也是主因。

再次,光强行推行剃发易服就遭遇到了汉人集体誓死抵抗,江南地区更是势同水火,仅仅在江阴一个县城就损失了10万多士兵,王爷都死了三位。如果变成推行满语的话,那等于彻底要灭亡汉族,引发的反抗势必更加猛烈,可能会让刚刚打下的江山岌岌可危,所以,满清高层考虑到这一点就没有强制推行。

最后,汉族文化语言底蕴十分深厚,当年的蒙元都基本上被汉化了。满清基本上没有什么历史和文化,就连当时灭亡北宋的金国,都全盘接受了汉族语言文化,何况可怜的满清。

而且满清在治理天下的时候,需要以汉治汉,因为这么大的地盘需要很多地方官员,满清才多少官员,要想维护好江山社稷,必须用到汉人,否则只知道骑马射箭的满族人只会将偌大的中国变成放牧场,这是无法想象的后果。所以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起,就不断学习汉族文化,这一学习就停不下来了。到了乾隆时期基本上满族人都只说汉语了。

只不过是对他爱新觉罗家族有利而已,对于底层满族平民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毫不客气的说,清朝并没有给底层的满族平民带来什么荣耀,反而让他们看到了自己是多么贫穷。

清朝对满族人的组织形式是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最初是一套政治、经济制度,因为基本上每个人都有经济生产的任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耕战一体。但是清朝入关后,八旗逐渐演化为政治、军事制度,除了关外的驻防八旗尚维持耕战一体的传统之外,关内的旗人基本上都脱离了八旗的经济制度。如果从民政的角度来理解,八旗其实就是一套户籍制度。

只不过入关前旗人就没好到哪去,得益于明末清初全球性的自然灾害,也就是明吹的救命稻草小冰河期,关外满洲出现了粮荒,一斤粮食涨到了七八两银子,但是依然有价无市,甚至都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努尔哈齐、皇太极父子为什么要频繁的发动对明朝的战争,除了抢钱抢粮抢女人抢劳动力之外,就是通过战争来转移饥荒带来的社会矛盾。

当然很多人都认为旗人有铁杆庄稼,从出身开始就领钱粮。这是谣言!八旗兵有定额饷有定额,只有有差事的旗人才有钱拿。也就是说清朝只给旗人当中的公务员、当兵以及国营农场职工发工资。至于那些没补上缺的旗人,不好意思,你们自谋生路去。

人们常说清朝八旗有农工商贾的禁令,但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清朝并不限制旗人从业。也就是说旗人除了当兵之外,还可以从事别的工作。但是问题在于,按照清朝的规矩,旗人都是集中居住,大点的聚居地是驻防城,小点的就是一个个旗营,比如福建的琴江村就是八旗水师旗营。另外东北地区还有大量的旗屯。另外,旗人还有《逃旗法》的限制,一个旗人如果未经允许离开驻防地三十里就是逃旗,如果外出逾期不归即是逃旗,轻者本人及全家黜出旗籍,全家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重者本人斩首,全家老小黜出旗籍,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也就是旗人虽然没有职业上的限制,但是由于人身自由被禁锢,也就出现了旗人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因为雇主是有限的,而劳动市场上的劳动力供大于求,要想工作要么降低报酬,要么继续喝西北风。所以很少能有旗人通过劳动填饱肚子,这就造成了令清朝皇帝一直头疼的旗人生计问题。

清初旗人生计问题还不明显,因为那时候八旗人丁稀少,壮丁总共才十万人上下,总人口不足五十万,因此每个男丁都有差事,不是当官就是当兵。但是清朝统一全国之后,八旗人丁增加,而八旗的岗位是有限的,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补不上缺。再者,即便是有差事的普通旗丁,由于他们那点军饷还要养活一大家子,根本就不够花,所以旗人只能越往后越穷。八旗妇女往往也要承担挣钱养家的义务,虽然她们不能像男人那样出大力,但是她们依然通过给人做针线活、洗衣服等零工来换点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

旗人生计问题从康熙后期就凸显出来了,往后愈演愈烈,而清朝皇帝由于出于政治上的平衡思想一直不愿意放弃八旗制度,其解决办法都是治标不治本。雍正朝搞了一个养育兵制度,也就是扩大了一下八旗兵丁的编制而已。乾隆朝先是把关内的闲散旗人赶到关外重地,而且一直到嘉庆朝还在执行,后来又把根不正苗不红的新汉军旗人以及家奴(大部分都是入关后进去的)给请出八旗。但是都没什么卵用,因为虽然暂时把一部分旗人请出去或者是撵到关外种地,但是八旗人口总是要增加的。到了清朝后期都有旗人全家吃不上饭的记载,用清朝汉官的话说就是旗人衣衫褴褛,形同乞丐,他们看了都掉眼泪。清末汉人都不愿意把商品贩卖或者是租借给旗人,因为旗人穷的根本付不起钱。

乾隆朝开疆拓土的战争频繁,而且基本上都是八旗打头阵,不管战场有多远都要让八旗作为主力参加,我想这也有可能是出于通过战争消耗八旗人口,缓解八旗的经济压力。同时还可以通过战争给旗人带来荣誉感和认同感,冲淡旗人生计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是即便是再贫穷,旗人也依然有着强烈的战斗意志。清朝中期旗人即便再穷只要接到了出征的命令宁可全家借债也要置办好出征用的行装。清末反抗外来侵略抵抗最顽强的是旗人,死的最多的也是旗人。清末庚子国变,八国联军进北京,都有八旗妇女得知丈夫战死后抱着孩子跳井自尽的记录。

但是八旗子弟却是被黑的最惨的群体,什么八旗子弟提笼架鸟、抽大烟、玩妓女的谣言喧嚣尘上,甚至被写进了教科书里。我特么的都纳了闷了,旗人都特么的穷的要饭了,上拿有钱去玩这些高消费的玩意!

所以清朝的八旗子弟给爱新觉罗家族带来了荣耀,但是他们却连口汤都喝不到,只能喝西北风。所以才有我开头说的,旗人成就了爱新觉罗家族,反而让他们看到了自己是多么贫穷。

全文完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