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进士录2,明朝的进士大将,很多人才能高于袁崇焕,为何只有他最出名

习惯决定了你的行为,行为决定了你的性格。性格决定了你的命运。历史上功成名就之辈,大多有坚定的信念和野心,为了目的和志向敢于去挑战。所以,往往把握住了机会,再加自己的努力付出,终究远胜同时代碌碌无为之辈太多。他们的做事心态和手段,往往就是不能流芳百世,就宁愿遗臭万年明清进士录2!

而大明同时代文官多如牛毛。有人文章振发,有人诗赋双绝。有人职高位尊,一个小小的知县出身,七品文官如果循规蹈距,按步就班,估计也就是泯然众人矣。但是袁崇焕内心是渴望青史留名,建功立业。想的是富贵荣华,光宗耀祖。所以他野心勃勃,不愿意宦海浮沉,虚掷时光!以是他釆取的策略,就是出风头吹牛夸大自己才能。以此搏取皇帝,上司青眯和欣赏。同时,选择了当时大明,最最急迫的军事战争,作为自己拼出路的切入点。

以是袁崇焕用二年时间,了解辽东,后金军事情况,做了充足的准备。同时,他也在寻找机会,好表现一把,找个伯乐提携一下自己。

很快他发现,朝中东林党势力大。以是决定投靠东林党,朝中有人好做官。他明智的选择了东林党元老侯询作为自己恩主,上门拜访。并趁机推销自己,用自己滔滔不绝的口才,表达自己对辽东军事的了解和熟悉。从而获得了侯询的欣赏。袁崇焕终于获得了伯乐识他这匹千里马。

至此,袁崇焕背靠东林党在朝野人脉和资源。很快平步青云,飞黄腾达。从小小县城七品芝麻官,调入京城兵部重要部门任职。紧接着他就平生第一次吹牛,去辽东转一圈吹嘘: 只要给他足够粮草兵马,他一个人可以守住辽东。而东林党正需要一个懂军事的文官,插手辽东军事。培养自己派系军队力量。袁崇焕投靠东林党的好处,就显示出威力了。很快升职兵备佥事六品,调任辽东。正式开始他在辽东的剽悍人生。

有背景有后台,可以给你平台和机遇,但是也要你自己够胆用命去拼。很多人背景后台强大,但是心志不坚,逢大事而慌乱,遇危险而退缩。纵使给官一品也是个软蛋。当时辽东经略使高第,就是这样一个人。当时努尔哈赤攻打宁远城,高第不战而逃,弃宁远数万军民而不顾。此时,袁崇焕表现了很大的勇气和决心,违抗命令不撤退。与愿意留下守城辽东将领以血盟誓。共守宁远。成功阻击努尔哈赤,取得宁远大捷。袁崇焕用自己命赌了一把。他成功了,天下闻名。很快升官至辽东巡抚。

所以,袁崇焕在同时代比别人更成功,更有名气。肯定是他自己有了努力拼搏。敢奋斗敢做事,并且非常有政治头脑会做官,又敢冒险胆大妄为。历史上他敢欺骗崇祯皇帝吹牛五年平辽。也敢没有圣旨擅杀毛文龙。就知道袁崇焕是一代枭雄!

科举考试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所开设的进士科。在隋之前的汉朝朝廷选拔人才基本是靠推荐和本身的名声,在汉朝只有官府的推荐,做了秀才或孝廉的人才有做官的资格,或者是皇帝和官府亲自邀请的人才能做官。而到了三国魏文帝时期,陈群将察举制改良成了“九品中正制”,由特定的官员去民间为朝廷选拔人才。但是不管如何,无论是汉的察举制,还是魏的九品中正制,他们不可避免的都受到了当时士族的干扰,可以说民间的穷苦百姓几乎就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而朝中的官职也几乎被当时的几大士族所掌控。

明清进士录2,明朝的进士大将,很多人才能高于袁崇焕,为何只有他最出名

明清进士录2,明朝的进士大将,很多人才能高于袁崇焕,为何只有他最出名

明清进士录2,明朝的进士大将,很多人才能高于袁崇焕,为何只有他最出名

明清进士录2,明朝的进士大将,很多人才能高于袁崇焕,为何只有他最出名

而直到科举制度的诞生,朝廷人才的选拔依靠考试来决定谁才能当官的做法,民间的穷苦百姓才真正有了翻身的机会,虽科举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公平,但相对于以前却已经是很公平。而随着科举制越来越完善,很多制度都被明细话,考试也越来越趋于制度化,很多关于科举的专业名词也随之出现,比如状元及第、连中三元和金榜题名等等。那么也正如题主所问状元、探花、榜眼、举人和秀才这些都指的是什么?又有什么区别呢?当然科举制虽然每朝每代都大相径庭,但总有一些差别。所以这里我就已科举考试最完善的清朝来为大家解释下他们之间到底有何区别吧。

明清进士录2,明朝的进士大将,很多人才能高于袁崇焕,为何只有他最出名

明清进士录2,明朝的进士大将,很多人才能高于袁崇焕,为何只有他最出名

明清进士录2,明朝的进士大将,很多人才能高于袁崇焕,为何只有他最出名

明清进士录2,明朝的进士大将,很多人才能高于袁崇焕,为何只有他最出名

状元殿试第一名即为“状元”。在满清时期若读书人通过会试成为贡生后,即会在紫禁城的保和殿中进行复试,若过了这个复试贡生们就可在四月二十一日参加有皇帝在保和殿主持的考试,而这就叫“殿试”。

明清进士录2,明朝的进士大将,很多人才能高于袁崇焕,为何只有他最出名

明清进士录2,明朝的进士大将,很多人才能高于袁崇焕,为何只有他最出名

明清进士录2,明朝的进士大将,很多人才能高于袁崇焕,为何只有他最出名

殿试有别于会试,它只考策问。参加殿试的贡生们从黎明开始考试,然后日暮即要交卷,也就是一天的时间。后会有受卷官、掌卷官和弥封官等官员将考生的试卷封存。而后在阅卷日才会将其拿出并交由八位读卷官轮流阅读,之后这八位官员会分别按照试卷答题的好坏相应加上“○”、“△”、“\”、“1”、“×”五种记号,其中得“○”最多者为佳卷。后读卷官会将得“○”者最多的前十位交由皇帝浏览,而后皇帝就会从这十份卷中圈出一甲的第一、二、三名,而第一名就为状元。

而在清朝一旦得到了状元,吏部就会立马给予正从六品的官身,然后经过考试或为翰林院修撰,或掌修国史,或做天子侍讲,或入南书房,但不管如何就是一步登天了。

榜眼殿试第二名即为“榜眼”。如上所述通过会试的贡生们,在殿试中若被皇帝钦点为一甲第二名的贡生即为“榜眼” 。虽他位在状元之后,但也是实打实的天子门生啊。同样在清朝如果得到了榜眼,那么吏部就会给予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一职。

探花殿试第三名即为“探花”。在殿试中被皇帝钦点为一甲第三名的贡生即为“探花”。同榜眼一样,若是得了榜眼则吏部就会立马给予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一职。

举人参加乡试并及格的就会被赐予“举人”的身份。清朝每三年就会在全国的每个省份的省城举办一场科举考试,而这就叫“乡试”。乡试有皇帝亲派的官员负责监考,凡本省的通过各省学政监考的科考选拔的生员,及贡生和监生都可参加。但乡试有别于殿试,它分三场,每场考三天,主要考四书五经、策问和八股文等。而在乡试及格的考试就被称为“举人”。

但是考中举人并不会因此获得官职,只能说他开始有资格做官了,也就是侯补官员。同时有了举人的身份他就可以参加次年在京城所举办的会试,并有了做进士的机会。此外中了进士之后,他就不用再交赋税,包括田税、商业税和人头税等一切赋税。也不用再服劳役了,同时见官也不用再拜。

秀才通过县、府、院三试后即可被称为“秀才”。亦或者县试第一名和府试第一名也可称“秀才”。可以说秀才虽是科举考试中地位最低的一个称号,但却也是最难考的一个称号。在当时他们必须接连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才能获得秀才的称号。考试的内容同乡试一般无二,涉及四书五经、八股文和诗赋等。

其中县试是由本县知县主持的考试,只有通过县试才有进入府试的资格,但是在县试中考到第一名的无需再进府试,可直接拥有秀才的称号。而府试则是本府知府主持的考试,同样考到第一名的无需再进行院试,可直接拥有秀才的功名。之后就是最后一关院试,它是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通过院试后所有的考试都可获得秀才的功名。

但是秀才也分三六九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最差的就是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但是不管如何只要你取得了秀才的功名,那就说明你已经进入了所谓的“士大夫阶级”,从此拥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同时你有了秀才的功名,你就可以进入县学、州学亦或府学免费读书,而且你运气好的话甚至还能被选为“贡生”,后入国子监读书,而作为贡生有时候你甚至不需要进会试就可以为官。当然作为秀才最基本的特权就是可以进入乡试考试,并有做举人的机会啦,当然这个前提是你能通过本省学政所办的科举资格考试。

那么说了这么多,状元、榜眼、探花、举人和秀才到底有何区别呢?其实他们之间的区别很容易区分,首先如果你想进入殿试去争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名次,你就必须要有举人的功名,而你要想有举人的功名,你最低的功名也要是个秀才。同时你一旦获得状元、榜眼和探花你就立刻可以做官,最低也是正七品的官,而你考中举人,你只能是拥有做官的资格,但并不会让你直接做官,但是如果你的县里有空缺的话,朝廷一般会优先考虑本县的举人,但是这些官职也就是八九品。而在举人的后面的秀才不要多说,基本没有做官的权利,只是说你做了秀才就等于说你进入乡绅这一级,地位比那些无功名的人高点,同时在县里也有点身份了,可以见县官不拜。

所以总得来说这五者的区别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可以直接做官,举人有做官的资格但不会直接给官,而秀才一般是没有做官的资格,只是给你了可以科举考试的资格。至于谁地位最高我想无须多说,肯定是状元啦,毕竟人家可是科举考试最高一级殿试的第一名,而且一出来就是从六品的官。

2022-06-11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