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伤口的隐形暴力,你发现过老师的哪些冷暴力侵权行为

教师冷暴力作为教师的问题行为之一,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教师冷暴力的实质是对教师传统暴力的补偿。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教师的冷暴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师生关系造成了伤害。教师角色的转变没有伤口的隐形暴力、教师的压力和心理问题以及各种学生问题行为是引发教师冷暴力的主要因素。从教师个体的角度来看,缓解冷暴力的主要对策是通过认知干预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训练,包括合理的情绪调节、正确的归因和积极的应对策略。

没有伤口的隐形暴力,你发现过老师的哪些冷暴力侵权行为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提倡,教师的问题行为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教师冷暴力作为教师问题行为的一个方面,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教师冷暴力是相对于传统的“热暴力”和“硬暴力”而言的,教师使用各种体罚手段。随着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教师对学生体罚的直接暴力行为日益减少。然而,由于需要维护自己的权威和教学管理,一些教师采取了隐蔽的冷暴力来惩罚学生。

没有伤口的隐形暴力,你发现过老师的哪些冷暴力侵权行为

一、教师冷暴力的内涵及危害

没有伤口的隐形暴力,你发现过老师的哪些冷暴力侵权行为

教师冷暴力,也称为教师软暴力或教师隐性暴力,是指教师以非体罚方式的行为,主要目的是直接惩罚学生的心理。与教师的各种传统体罚不同,冷暴力具有强烈的隐蔽性。它不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身体,但给予学生冷淡、蔑视、疏远、讽刺、恐吓等不良行为,并以讽刺、轻视羞辱、威胁等语言性质对待学生。父母和其他学生不像体罚那样容易发现。可以说,学生被伤害得无影无踪,受伤的学生经常有痛苦的话语。这种直接的心理创伤是持久的,通常难以治愈。教师的冷暴力可分为冷漠型、教训型、威胁型、嘲笑型、孤立型和控制型。

教师冷暴力最直接的后果是师生之间的对抗,这导致了学生的反抗和教学效率的降低。同时,教师的冷暴力直接或间接地传达了教师对学生的隐性消极态度,学生逐渐将教师权威的消极评价内化,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此外,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一套不良行为模式会被学生复制到日常生活情境中。学生良好沟通技能的获得和健康人际关系的建立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阻碍。长期以来,在教师冷漠无情的阴影下,敏感、抑郁、抑郁、自卑等消极情感体验会接踵而至,对学生健全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形成造成危害。此外,教师的不赞成容易导致学生的自我放弃,加剧各种不良行为的发生,为学生的正常发展埋下隐患。二、教师冷暴力的原因

1.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社会心理学中,角色是指某一社会身份及其相应的内部心理状态所要求的一般行为。社会对一个人的需求、期望和待遇直接取决于他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社会角色。社会是人们判断自己价值观的首要和稳定的参照基准。社会中的个体有意识地保持他们的行为与社会对他们角色的预期行为相一致。从动态的历史过程来看,当社会对角色的期望发生变化时,角色承担者的行为也会随之变化。

教师的角色深受社会文化传统和制度规范的制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中国传统的“天、地、王、亲、师”伦理准则下,教师扮演着绝对权威的角色。老师完全高于学生。学生处于服从和支配的地位。师生关系是“支配-服从”型的。统治者是教师最高权威的象征。它符合那个时代教师角色的规范。教师对学生的体罚是合法合理的。

然而,在民主平等观念和西方教育思想的广泛传播下,现代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一方面,教师仍然是社会规范的代言人,在某种程度上仍然与学生存在矛盾。另一方面,社会要求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强调学生和教师人格的完全平等。显然,传统的暴力方式与现代教师的角色要求不相适应,而冷暴力因其相对温和的行为和相对隐蔽的危害而广受欢迎。

2.教师压力与心理问题

教师暴力实际上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种侵权行为。侵略是指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是社会规范所不允许的。身体伤害和精神伤害属于侵犯的范畴。然而,由于口头侮辱、诽谤和中伤是不与身体接触的直接或间接故意伤害,不会造成法律规定的严重和明显的伤害后果,社会对此相对宽容。因此,这种行为被称为敌意,以区别于对直接身体伤害的侵犯。当侵略在明确的社会规范下无法实现时,敌意往往表现出来,而敌意实际上是补偿性侵略。因此,不难理解,教师的冷暴力实际上属于敌意范畴,这是对传统暴力的补偿。

社会心理学对个人攻击性和敌意的成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证研究。个体的情绪状态、道德发展水平和自我控制水平以及群体的作用都会影响个体的攻击性。至于教师的冷漠暴力,应该说教师面临的巨大压力和严重的心理问题是深层次的原因。当一个人长期面临高压,长期处于压力或心理障碍状态时,认知和情绪功能会相应受损,认知扭曲和情绪失控会导致非理性行为。目前,教师面临着社会期望值高、学生的学业和行为问题、评估和评价以及高强度的工作量等各种压力源。面对各种压力源,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根据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小组2005年对辽宁省14个城市168所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的调查,51.23%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3.学生的问题行为

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是对教师教育能力、教育艺术、爱心和耐心的巨大考验。教师未能正确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是冷暴力的直接原因。如今,学生有很强的独立性、很强的个性、很好的表现,不愿意事事服从老师,师生平等的观念增强了他们的自主意识。这给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每一个学生,更加注重处理学生问题的技巧。

由于不良社会氛围、媒体负面影响、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多种原因的综合影响,不少学生染上了各种不良习惯。如今,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导致师生间摩擦和冲突的升级。师生之间的冲突从来不听老师的劝告,故意不听老师的讲课,在课堂上玩小把戏,与老师争论到与老师相矛盾的地步,一些严重的案件甚至与老师扭打在一起。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半成熟和半幼稚水平决定了他们的反抗与依赖、闭锁与开放、勇气与怯懦、傲慢与自卑、对童年的否定和对童年冲突与矛盾的依恋并存,并且会存在各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因此,现阶段学生的问题更加困难,对教师的考验也更加严峻。

第三,缓解教师冷暴力的对策

教师在充分认识到冷暴力的危害后,应自觉加强自我控制,自觉减少甚至消除冷暴力。教师冷暴力的形成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对个别教师来说,通过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认知干预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和训练,缓解压力,维护心理健康,是最大限度减少冷暴力对学生伤害的有效途径。

1.情绪的合理调节

伊莉斯的“理性-情感”疗法可以提高教师的情绪调节能力。埃利斯情绪障碍作业成本法理论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人类的烦恼不是源于事物,而是源于他对事物的看法”。a是有关方当前遇到的事件。代表了个体在A之后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一般认为A导致了c,但是,埃利斯指出,事实上,在A和c之间始终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中介因素B,这个中介变量是人们对A的信念或看法,换句话说,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是情感反应的直接原因。人们的非理性信念通常包括四种常见的形式:可怕的、无法忍受的、过度概括的和贬低自我价值的。为了减少他们的负面情绪,老师必须学会与非理性的信念争论。例如,老师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在学生面前犯错误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如果学生不服从我的命令,那将是不可容忍的”,“如果我这次不能制服这个学生,我将永远得不到学生的尊重”等等。有了不合理的信念,当与学生发生冲突时,不良情绪自然会发生,这将导致行为失控。没有人是完美的,老师也不是圣人。并非一切都是绝对的。教师应该学会识别他们不合理的信念,并努力克服它们。他们应该对自我价值有一个合理的期望,用理性的思维建立一个合理的信仰体系。

2.做出正确的归因

归因是指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进行推理的过程,这种推理会影响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人们对行为的归因并不总是合乎逻辑的,有时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偏差。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己价值观的倾向。普通人会因良好的行为而受到表扬,并否认他们对不良行为的责任。例如,当教师将师生冲突归咎于学生时,他们可能会将错误完全归咎于学生,从而惩罚学生,而不考虑问题是由于他们缺乏努力、耐心还是处理学生问题的方式不当。从长远来看,师生关系只会变得更加对立。

要形成正确的归因,教师必须首先注意收集针对具体情况的综合信息,不要拘泥于学生以往表现的刻板印象,避免轻率的假设。学生违反纪律,没有及时完成作业,甚至公开和老师顶嘴。学生们是否愿意反抗他们的老师需要仔细而耐心地了解情况。这可能是由于学生一时的冲动和情绪,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理所当然地将他们的行为归咎于学生的不良行为或他们与自己树敌的意图,并相应地采取简单粗暴的措施。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正式的归因训练掌握积极的归因方法,如小组发展法、强化纠正法和观察学习法。

3.运用积极的应对策略

教师应对策略是指个别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面临挫折和压力时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应对策略是压力和身心健康之间的中介变量。一般来说,应对策略可以分为两类:积极应对策略和消极应对策略。积极应对策略主要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策略,注重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彻底缓解个人压力,提高幸福感。消极应对策略主要是以情绪为导向的策略,重点是如何改善情绪。虽然它在短期内有利于缓解不良情绪,但从长远来看,它不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积极应对策略包括积极应对问题、寻求社会帮助和调整认知,而消极应对策略包括回避、抑郁、幻想和辞职。教师应积极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应对能力,面对压力时采取更积极的应对策略。例如,勇于面对问题,遇到困难时,主动向别人求助,而不是敷衍了事和逃避;愿意与他人讨论问题,包括与学生更多的交流,愿意与同事分享困难的工作问题或经验;与他人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愿意与家人、朋友和同事交谈;乐观地看待问题,一个人不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偏见轻易做出判断,而是会更多地判断和思考,面对困难时也不会轻易放弃。同时,掌握一些自我减压的身心调节技巧,如放松训练等。

2022-06-09

2022-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