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是什么意思,与人没有共情的能力是什么意思

没有共情能力共情是什么意思,就是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体验对方的感受和情绪,从而不能理解对方的行为。共情能力对于人际关系非常重要,能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有助于准确把握问题的关键点和主要矛盾,从而高效地解决问题。不光外交家,谈判专家,心理医生需要这种能力,普通人在生活、工作中处理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戚邻里关系、同事关系、上下机关系和客户关系等都非常需要。但是由于每个人都有主观情绪,往往遇到事情时不能理智、冷静地及时做到共情。只能不断努力,不断修炼了。

什么是共情,如何感知别人的情绪?

共情是什么意思,与人没有共情的能力是什么意思

共情是被心理学认为影响咨询进程和效果的关键,罗杰斯曾这么定义:“所谓的共情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它意味着进入他人的私人认知世界,并完全扎根于此。” 就是说与一个人共情,需要以他的视野看世界,要进入他的世界里,一同感受所有的感受 。 共情也可以说是人们共同的心理沉淀或个人类似的生活经历。

共情是什么意思,与人没有共情的能力是什么意思

比如,听到老人讲革命事迹,仿佛真的回到那烈火战车上的豪情;讲到上阵杀敌,恨不得我们也共赴现场,就是这样一种共情,荣辱与共也是一种共情。

那么如何用共情来感知别人的情绪?

要能感知别人的情绪,要先理顺什么是情绪?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情绪既是主观感受,又是客观生理反应,具有目的性,也是一种社会表达,可分积极情绪和消积情绪。

我们要用共情来感知情绪:

首先,要接纳情绪所处状态,客观实际的分析,对方实际情绪产生的特点原因和文化背景。比如,用共情来感知孩子的情绪,需要明确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性的特征,会产生什么阶段性的想法,才能够更好地遵守孩子的成长规律,客观感知孩子的情绪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长久的还是阶段性的,从而明白其实际需求。

其次,走出自己的心里世界,换位思考,进入对方心里世界。摆脱以自我中心,让自己处于无我状态,用"你感到…因为…"引导诉说,一边倾听来对方的叙述,一边通过观察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进入对方的精神世界,并能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体验这个精神世界所处的情绪状态。这里要因人而异,善于感知,使用躯体语言进行交流,把握好角色,感同身受。

最后,跳出来以言语准确地表达对对方内心情绪体验的理解,回应传递给对方知道,明白他的表达,让他感受到是可以与他的内心世界情绪同频共振,甚至也可协助对方了解他未知或逃避的部分情绪。

人与人的交往中,总在情绪场中,一个眼神,一个欲言又止的表情,一个低头回眸,一声若无其事的微笑…都可能体现着对方千变万化的情绪,要想准确感知,唯有用心,唯有用真诚进入对方世界,时刻以对方视觉感受所有情绪。

共情(EMPATHY)力,或译作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的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比较自私、冷漠,不懂得分享,不懂得关心体谅别人,这就是缺乏共情力的表现。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共情力呢?我认为父母要做好榜样,对孩子正确地引导。

共情是什么意思,与人没有共情的能力是什么意思

共情是什么意思,与人没有共情的能力是什么意思

共情是什么意思,与人没有共情的能力是什么意思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孩子的很多行为是对父母言行的模仿,冷漠、暴力、自私的家庭是不可能培养出有爱、温柔、懂得分享的孩子的。所以,父母的共情力影响着孩子的共情力。父母应该怎样做呢?

会对孩子表达自己的爱。很多家长也许认为: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我还不够爱ta吗?还不够,你还要把你的爱表达出来,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展示出温柔体贴的一面。例如孩子心情不好,我们就伸开双臂温柔地抱抱ta;当孩子取得成功的时候我们大声地肯定ta,分享孩子的快乐。让孩子打小生活在有爱的家庭中,ta才懂得爱别人。对人对物有爱心,善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看到别人有困难,我们家长赶紧伸出援助之手;看到街上流浪的动物,我们喂它们食物。我们的善良和爱心自然而然地会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打小的耳濡目染强过干巴巴的说教很多倍。有同情心。对他人的不幸遭遇可以感同身受,并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例如陪孩子看书的时候面对他人的痛苦遭遇会说:“看ta多可怜呀!真是太不幸了!”让孩子从小就具有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的能力。

对孩子的言行正确地引导。孩子因为年龄低,是非观念不强,家长要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

一、正面的激励。

如果孩子在生活中帮助了别人,或者懂得分享和友爱,这时家长要正面激励:“做得非常好,你真棒!”

或者面对弱势群体可以问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做才好呢?”引发孩子的同情心。

二、耐心地沟通。

有时面对孩子做出了伤害别人的行为,不要马上大声地斥责,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护短。这时我们要做的是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和引导。

案例:孩子把同学头用石子砸破了,先要问清楚孩子这样做的原因。这时孩子不会那么紧张,会把真实的想法告诉你。那么再问ta同学头破了疼不疼啊?这时正是培养孩子感同身受的能力。得到孩子肯定的回答之后再问他下来该怎么解决这件事呢?就这样一步步地耐心引导,让孩子知道自己对他人造成了伤害,并且应该承担责任。

三、正确的区分。

共情不等同于无底线的妥协和退让,也不等于对别人的错误包容和认同。共情是感受别人理解别人的能力,前提是那个人的言行是对的,是值得肯定的。错的言行应付出代价。

例如:一个犯了错或者犯了罪的人受到了惩罚,那么这个时候是不值得同情和怜悯的。要让孩子分清是非和对错。不滥用同情和怜悯。

结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孩子。要想让孩子具有共情力,父母本身也应该是善良有爱心和懂得分享的人,同时还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具有爱的能力,帮助的能力,分享的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您!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