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某副局长被降为科员,借调人员,职级晋升应该在原单位,但单位同事有意见怎么办

讲个真实案例安徽某副局长被降为科员。

单位有个副科长因为工作需要,一直借调在上级机关帮助工作,至今已经有两年。这位副科长的目标是留在上级机关,上级领导也有意调入,但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办理手续,悬在空中让副科长是忐忑不安,进退不得。去年底,单位套晋职级,副科长任职已有四年,加上此前任副主任科员两年,总共有六年的副科任职经历,按照条件两次晋升,已经符合晋升二级主任科员科员的条件,于是寻思着在单位解决职级后再调动。

副科长找到单位主要领导汇报了想法,并且让上级领导给他打了电话说情,单位主要领导同意了,找来分管领导做了交代。消息很快传遍了单位,得知副科长要占用一个二级主任科员的指标,有的同事不乐意了,认为副科长占着茅坑不拉屎,明确表示民主测评不会投副科长的票。果不其然,第一次套晋,副科长没有得到晋升。

单位主要领导过意不去,毕竟答应了上级领导,于是在还有名额空缺的情况下,最后找了几个领导统一意见,由他们去做各自分管科室同志的工作,最后在第二次晋升时才帮副科长解决问题。

这个案例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长期借调在外,如果不能调入所在的单位,从长远考虑最好趁早回原单位,这样对个人的晋升、发展更有利。否则,两头不靠岸,两面不着地,很可能就会像上面那位副科长一样,在关键时候碰到问题,提拔晋升卡壳。

第二,长期借调在外,如果要在原单位解决职级,行得通吗?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有强势领导顶你,帮你运作,没有强力的竞争对手,一般都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助力,那几乎可以肯定百分之百不行,这也是借调人员最大的硬伤。因此如果你想回原单位解决职级,首先要衡量自己的实力,有没有领导支持,以前在单位人缘口碑会不会太差。

总之,借调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一飞冲天,反之极有可能伤了自己,一定要慎重。

说几点意见:

一、市辖区的镇党委书记,一般都有年龄的限制,年纪太大的人一般不会让其再担任镇党委书记了,因为在乡镇担任书记,还是需要相当的体力和精力的。在调整时,一般会给镇党委书记安排到县直比较重要的部门担任一把手。县人社局局长是县直部门中比较大、比较重要的部门。从镇党委书记调整到县人社局局长的岗位上,还是比较好的。这种调整,在部门的重要性、在岗位的重要性方面也是没有吃亏的。

二、镇党委书记、县人社局局长都是正科级的领导职务,都是县委管理的正科级领导干部,这种调整是平级调动,在级别上也没有吃亏。

三、一般来说,在镇党委书记的岗位上比在县人社局局长的岗位上更容易提拔些。现在提拔处级干部,比较注重乡镇工作经验,特别是担任过乡镇党委书记的干部,更容易获得提拔。因此,从镇党委书记调整到县人社局任局长,在提拔的机会上可能会稍微小了一些。但人社局也是一个重要的部门,获得提拔的机会还是有的。当然提拔与否,既要看能力,看在什么岗位任职,还要看关系,还要看有没有领导推荐你、看中你。

四、从镇党委书记调整到县人社局任局长是正常的干部交流,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和组织上讨价还价的。因此,不管可不可以,都得服从组织的安排,都要到人社局去任职。愉快地服务安排,到新的岗位上去,想办法在新的岗位上更好地为服务对象做好服务,推动人社工作上新台阶才是下一步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至于能不能提拔,那是次要的。如果一个人过多地考虑了自己的得失,在岗位调整上过多地计较自己的利益,对在新岗位上做好工作是不利的。如果从一个重要岗位调整到次要岗位上,感觉吃亏了,就在新岗位上不好好工作了吗?

五、乡镇工作有乡镇工作的优势,但人社工作也有人社工作的优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更多地是为广大劳动者做好服务,在劳动者越来越重视维护自身权益、越来越重视参加社会保险的情况下,做好人社工作意义重大,也更容易在人社工作中做出成绩,得到民众的认可。因此,只要有为人民服务意愿,在人社工作岗位上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以上是个人的见解,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这是事实,外地副县长很少,我们县里的7个副县长,除了兼任公安局长的副县长不能由本地人担任以外,其余副县长无一例外都是本地人。

宁愿在本县当局长也不愿意到外县当副县长,这种情况不多,毕竟从正科到副处是仕途中最重要的一步,大把人挤破脑袋想去。

但是不愿意到外县当副县长倒是真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本地人很排外在多数行业里都存在本地人排斥外地人的现象,这是多数人与少数人之间的对立。放到体制内,尤其是在基层,本地干部的数量占据绝对优势,因为熟悉环境,本地人之间纽带关系也很强,外地人就显得弱小又弱势。

我曾在外县工作过一段时间,对本地干部排外深有体会,他们通常不会刻意表现出来,但他们的行为举止又时时刻刻的提醒着我——他们是一伙的,我是外人。他们常常当着我的面说我听不懂的方言,悄悄开展活动,不和我走太近等等。

在外县工作,别人得罪你,就是只得罪你一个人,你得罪别人,就是得罪一群人,这大概外地人最苦逼的地方。

二、晋升渺茫去外县当副县长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经历,其价值比不上本地当副县长。

举个例子,我们隔壁县有个乡镇民风十分彪悍,为了便于管理,副县长里总是有一位从这个乡镇走来的本地副县长,这样有利于开展工作。

同样的道理,很多地方乡镇的书记都是本地人,外来的和尚不一定会念经,外地人大多都镇不住。

所以去外县当副县长倒有点像去当个花瓶,啥事也做不了。干不出成绩,自然晋升渺茫。

三、副职困境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反驳,可能会说县长、书记都是外县人,人家当的好好的,怎么让你去外县当个副县长就说这也不好那也不好。

首先,本地人不能担任县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书记、县长),这是有规定的,无特殊情况书记、县长都是外县人,这是其一。

其二,书记、县长分别是党委和政府的一把手,副县长只是政府的副职,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去一个地区当一把手,不管你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得听他的。

我们县曾经一位县委书记是外地人,他当时还说过只要有他到的时候就不能说方言,一律说普通话。为此,有些年龄比较大的局长还专门去学了普通话发音。

四、成本太高最后说说更实际一点的,去外县当副县长成本太高,到别人的地盘浪费光阴不说,更重要的是背井离乡,要牺牲大量陪伴家人,尤其是陪伴父母、孩子的时间。

人归根结底还是有家庭属性的,如今每个副县长分管的工作都不少,管理制度又严格,外出还要请示报告,这样长期在外工作,出去容易来难,能回家看看都是一种奢侈。

既照顾不了老人,也教育不了孩子,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去外县当副县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种种因素作用之下,选择在本县当个局长都不愿意去外县当副县长也就不能理解了。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