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再现超长潜伏期?,如何看待钟南山新冠病毒论文:个别潜伏期达24天

您好新冠疫情再现超长潜伏期?,我是湖州风儿,很高兴能就你提出的“如何看待钟南山新冠病毒论文:个别潜伏期达24天”这个问题发表自己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新冠疫情再现超长潜伏期?,如何看待钟南山新冠病毒论文:个别潜伏期达24天

新冠疫情再现超长潜伏期?,如何看待钟南山新冠病毒论文:个别潜伏期达24天

新冠疫情再现超长潜伏期?,如何看待钟南山新冠病毒论文:个别潜伏期达24天

这个结论,是钟南山院士和他的团队对1099例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特征研究得出的数据。这个结论是他们团队综合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共计552家医院提供的临床数据分析。记得晚上在看央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对话钟南山院士,问及这个数据,钟南山院士回答,从分析数据来看,这么多患者,只有一例最长潜伏期是24天,只占千分之一,并不代表新冠病毒潜伏期最长可以达到24天,大家不应该为此焦虑、恐慌。

而且我个人认为,数据的分析还不够精准。1099人里面有一个特例,那么更多的人里面也许还是这一个特例而已,我们不能以这仅有的一例报道的时间作为疾病的最长潜伏期,这样是不科学的。在数学分析里面,我们应该以中位数5天,那么潜伏期也就是钟南山院士提出的3--7天为标准。

从特例的个体分析上来看,也不科学。因为毕竟这个数据是病患自己的表述,并不是精确的,这个表述有主观因素在内,比如对疾病的恐惧或者是怀疑期也算进去了,也说不准。所以到底确切是不是24天,只是个体表述而已。

综上所述,对于“个别潜伏期达24天”这个结论,我的个人看法只当做特例,还是按照大数据来表述。也就是一般潜伏期3——7天,最长不超过14天来对待。况且到今天,我们各大医院已经治疗痊愈的病人每天都在增加,相信不久,新冠肺炎疫情就可以得到控制。

近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接受央视采访时说,新冠肺炎有可能转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样长期在人间存在的病,新冠病毒很大可能长期伴随人类。这种说法并非危言耸听,实际上,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将非常大。

新冠疫情再现超长潜伏期?,如何看待钟南山新冠病毒论文:个别潜伏期达24天

一、病毒存在的历史远超人类,它们非常狡猾,很难彻底消灭地球有着约45亿年的历史,在病毒与人类共存的百万年以前,病毒已经存在了数十亿年。

新冠疫情再现超长潜伏期?,如何看待钟南山新冠病毒论文:个别潜伏期达24天

自从以地球主人自居的人类出世,病毒就在与人类不断地斗争中,双方共同繁衍发展并生存下来。

新冠疫情再现超长潜伏期?,如何看待钟南山新冠病毒论文:个别潜伏期达24天

每个人的基因中有8%来自病毒,这是人类祖先与病毒厮杀的痕迹。

新冠疫情再现超长潜伏期?,如何看待钟南山新冠病毒论文:个别潜伏期达24天

在攻防战斗中,双方也有合作。

新冠疫情再现超长潜伏期?,如何看待钟南山新冠病毒论文:个别潜伏期达24天

海洋中的聚球藻,是一种海洋中含量丰富的细菌,地球上有1/4的光合作用都是由聚球藻承担,这种藻类的DNA中一种重要的起光合作用的蛋白,基因就来自病毒,而由病毒基因带来的氧气,大约占地球总氧气的1/10。

新冠疫情再现超长潜伏期?,如何看待钟南山新冠病毒论文:个别潜伏期达24天

在与病毒的斗争中,人类的唯一一次胜利是消灭了天花。

由天花病毒导致的天花,最早记录是3000-4000年前的古埃及,之后席卷世界各地,导致无数人死亡、失明、毁容。

1796年,被称为疫苗之父的爱德华•琴纳,为一名八岁男孩接种牛痘,成功地让人产生了对天花病毒的免疫。

琴纳在1798年出版了《关于牛痘预防接种的原因与后果》一书,在书中,他首次使用了病毒(virus)一词。

直到1980年5月8日,世界卫生大会上正式宣布:人类已经彻底摆脱了天花的缠绕。

疫苗之父的爱德华•琴纳

二、人冠状病毒同样不是那么容易被消灭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目前的资料只感染人、鼠、猪、猫、犬、禽类脊椎动物。

冠状病毒最先是1937年从鸡身上分离出来,并在1965年,分离出第一株人的冠状病毒。

在这一次新型冠状病毒之前,共发现15种冠状病毒,其中感染人类的有六种,以下四种:229E、NL63、OC43、HKU1,对人体的影响较小,导致人出现普通感冒,已经在人类社会存在多年。

新冠病毒之前六种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均是从动物传染给人类

而另外两种SARSr-CoV、MERSr-CoV则较为可怕。

2002年底到2003年8月发生的非典型肺炎SARS,全球共波及32个国家和地区。感染人数共8422例,死亡916例,平均病死率为10.8%。

而另外一种冠状病毒导致的疾病,MERS,又称中东呼吸综合征,虽然传染性比SARS弱,但毒性更大。截止到2019年9月30日,全球总共报告了2468例感染病例和851例死亡,致死率高达34%。

SARS的消失,并非人类发现了特效药物或者疫苗,而是隔离的措施占据了首功。SARS的消失如同一阵风,如今已经有十多年没有出现了,但我们无法说它被消灭了,因为事实上我们对 SARS 病毒为什么会消失还不是很清楚。

对于MERS,人类则没有这么幸运,它并没有快速消失,还在不时造访人类。

这么多冠状病毒都没有消失,我们仅仅凭着十几年前SARS的谜一般地离去,就以为这次新型冠状病毒也会离开人体,显然有点一厢情愿了。我们必须做好与其长期斗争的准备!

比尔•盖茨的2015年关于病毒的演讲。疫情让我们觉醒并做好准备。

三、新型冠状病毒的特点使其容易长期伴随人类新冠病毒有着高隐蔽性、高传染性,以及低致命性的特点。

1、高隐蔽性。

高隐蔽性来源于潜伏期及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

新冠肺炎的潜伏期为1-14天,多数为3-7天,极少数存在超长潜伏期。

在潜伏期内,病人没有发热、咳嗽等不适,谁也不会防备,此时的病人就是一个“行走的传染源”,使隔离防控没有针对性。

还有不少新冠肺炎患者在发病初期呈现“起病不重”的特征,只有乏力、干咳、食欲不佳等轻微症状,而测体温正常。这让在小区、路口、医院等处的体温枪无用武之地,容易发生感染。

此外,新冠肺炎的症状初期并不易与其它病毒性肺炎相区别,而作为诊断标准的核酸检查,又存在漏诊的几率,导致各地出现咽拭子核酸检测“两阴”或者“三阴”,最后才阳性确诊的病例。

一般来说,对新冠肺炎疑似患者进行两次咽拭子核酸检测,如果出现两次阴性,则基本可以排除感染可能。

而在青岛报告过,患者做过两次咽拭子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第三次弱阳性,第四次才阳性确诊新冠肺炎。

确诊难度大同样增加了病毒的隐蔽性,使的一些传播案例显得像是“凭空发生”一样。

2、高传染性。

新冠肺炎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已经确诊了七万余病例,这远远大于SARS及MERS的传染性。

高传染性让病毒更容易进入下一代宿主,防控更为棘手。

3、低致命性。

现在新冠肺炎的全国死亡率大概是2.8%,其中,湖北地区3.3%,非湖北地区,0.7%。死亡率远远小于SARS及MERS。

而病毒的这种低致命性,更容易让病毒适应人体,与人体达成长期共存的状态。

如果一种病毒兼具很强传播性和很强致命性,它有可能成片杀伤人类。人死了,病毒也无法独活。人类也会集中力量对付这样的病毒。最终,它不太容易在人间持续传播。

通常来讲,随着病毒的传播,病毒的“毒性”都是减弱的。当发生第一次跨物种传播后,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体,病毒会发生一些变异,其中高毒性的变异会导致宿主和病毒一起死亡,使传播中断;而低致死、高传染的变异则有可能与人类实现最大限度的共存。

就像四种低致病性冠状病毒,有可能就是类似SARS、MERS及“新冠”的病毒,经过无数代变异后形成的结果。

4、其它,如传染源仍不清晰。

虽然目前认为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是蝙蝠,但从蝙蝠如何跨物种传染给人类,仍有很多谜团未能破解。

华南农业大学曾发布消息,认为穿山甲为新冠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但仍未最终确定。

另外,关于“零号病人”的追溯也并不明朗。“零号病人”指的是第一个受感染,并且开始散播病毒的人。找到“零号病人”,才能了解其接触了哪些野生动物,更好地确定传染源,控制传染源,防止新发病例。

正是存在以上特点,新冠病毒将有很大可能长期伴随人类。

《Science》在2月5日发表的文章同样强调了达成“共存结局”的可能性。文章称,“在广泛传播之后,该病毒可能在人群中成为地方性流行病,就像其他四种导致普通感冒并偶尔引起新的爆发的冠状病毒一样。”

四、如何应对1、一方面,应设法阻止病毒传播,主要是三种方法:疫苗、药物和隔离。

目前,尚无针对新冠肺炎的特效药,也没有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我们的最强武器是隔离。

而一旦新冠病毒与人类长期共存,可能就需要调整目前的防控策略了。

香港大学生物化学系教授金冬雁说到:“如果它(新冠病毒)确实是传播力非常强,而且非常持续的话,我们做很多事情也逆转不了的,那变成常规化管理就行了,我们不会因为一个季节性流感就把城封了,将来的最坏的一种结局就是这样。”

当新冠病毒长期与人类共存,我们不可能永远封闭武汉,不可能永远躲在家中。

所以,现在,一些科研攻关项目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说,研制疫苗。开发出一个有效的疫苗可能需要很多年,即使紧急情况下加速开发,也最少需要长达数月的时间。

而研制出针对这种病毒的特效药物,也同样如此,即便是美国的半成品瑞德西韦,其双盲临床试验结果也需要四月底才能出来。

如果认为这些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没有必要研究,一旦病毒没有像我们希望的那样离开,到时再研究,就错失了宝贵时机!

2、另一方面,如果新冠病毒与人类长期共存,我们也不应过于恐慌及担心。

人类在与病毒的战役中,人类固然没有能清除消灭病毒,病毒同样也没有灭绝人类。人类和病毒之间是一个“互相筛选”的过程,互相筛选的结果之一,就是病毒毒性越来越弱,最终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一部分。

而人类应该学会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敬畏大自然,学会与其它动物的和谐共处。不破坏自然,破坏生态环境,破坏其它生物与人类共同的家园,不要捕捉、进食野生动物,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及平衡,人类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否则,人类真有可能像《血疫》中作者所说,被地球视为一种不被欢迎的寄生生物,派出病毒来抹除人类的存在(注:《血疫》又名:《埃博拉的故事》)!

大自然有自我平衡的手段。雨林有自己的防护手段。地球的免疫系统察觉了人类的活动,开始发挥作用。大自然在试图除掉人类这种寄生生物的感染。——血疫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