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单位还有机会进去吗,工作了几年要进国企,一般有哪些途径

谢谢你的问题央企单位还有机会进去吗。

【职场达人观点】开门见山,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想进入国企,途径还是很多的,但不管走哪个途径,在国企属于“大体制内”范畴下,进入国企要合法、依规,因此要走一定的官方、法定或公开程序。简要介绍进入国企的几个正常途径:

1、公开社会招聘。招聘的目标人群是有一定工作经历、较为丰富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按照国家对国有企业公开招聘的要求,国有企业招聘必须公开、公正,因此参加国企社会招聘,要经过投递简历、简历筛选、笔试、面试、体检、发放录用OFFER、入职等程序,有一些企业为了增强招聘的精准性,还会在上面的环节中间加上心理与情绪测试、性格测试等手段,非常好的单位面试环节还会分为一面、二面、三面等。重点说一下笔试环节,笔试试题形式、内容各家企业不一样,倾向性和侧重点也不一样,以笔者所在单位来说,社会招聘考试一般为“行测+专业知识+申论”的出题模式,如果是非常专业的岗位,比如财务总监公开招聘,试题则专门邀请国家会计学院这样的专业机构出财务方面的题目。

2、外部调入。按照我国现行的有关规定,如果是体制内的调动,一般是副(县)处级及以上职务可以直接调入,具体操作程序是拟调入单位向被调人员所在单位发商调函,所在单位研究同意调出的,可发正式调令,调入新单位安排工作。这一途径,对职务、级别有一定的要求,适用副处级及以上干部。

3、猎头猎取。现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对一些岗位急需的专业人才,会通过猎头的方式来挖人,不过这种方式是招聘企业占主动,而想找工作的人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你在某一领域足够优秀,有离职、想换平台的想法,也可以主动到猎头、平台投递简历,先挂上号,当招聘企业找到猎头后,发现你正好符合该企业的录用条件,就可以为双方牵线,“一对一” 面谈。猎头收取一定的服务费,这个费用一般是招聘企业出。

4、公开竞聘。有的国企为了吸引到部分人才加盟,有时会拿出一些核心岗位对外公开竞聘,经报名并通过资格审查后,可以采取笔试、竞聘述职等方式参加公开竞聘,由企业高管、HR负责人和外部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打分并排序后,确定最终人选。这个手段一般是引进职业经理人及高端专业人才是采用。

上面说的几种正常途径,需要应聘人员有很强的能力水平,还有哪些途径呢,大家也可以来讨论讨论,欢迎私信给我!

我是职场达人,国企中层HR,想把自己关于职场的体会特别是对国有企业的体会与大家分享,请大家多多支持!

“985”大学的毕业生进国企央企,相对来说更容易一些,但是也不代表没有难处。

为啥这么说呢?

首先,之所以说“985”大学毕业生进国企和央企比较容易,是因为目前国企和央企的招聘,主流招聘方式还是针对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校园招聘,但是熟悉校园招聘程序的人都清楚,虽然是国企和央企的招聘,但是很多国企央企针对重点大学毕业生,甚至可以不用笔试,只需要通过简历筛选和面试以后就签订三方协议,这同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相比的话,简直是简单多了,再加上有“985”大学的光环加持,相比普通毕业生来说,进国企和央企的机会自然要大多了。

其次,为啥说还是会有一定难处呢?因为国企和央企其实也有区别,也有好坏之分,就拿央企来说吧,96家国资委监管的央企,前54家副部级央企可能更难进一些,因为竞争更大,而后42家央企可能相对来说更好进一些。另外,像铁路总公司这类正部级央企以及国家烟草公司(烟草专卖局)这类垄断央企可能更难进一些,但是像人寿保险之类的纯市场化央企可能相对来说更好进一些。

再次,很多国企和央企不单单指的是一家企业,比如很多央企一般都有下属二级和三级分公司,并且这些分公司基本上分散在全国各地。哪怕是省属国企,一般也有市县分公司。所以说,要想进国企和央企,如果想要进这些单位的总部机关,一般会比较难,因为总部机关的编制比较紧缺,所处的地域一般都是在大城市,所以想去的人会比较多,竞争也就更大,而如果你能退而求其次,可以接受调剂到下属分支企业去,那么进去的几率显然会更大。

总之,“985”大学毕业生本身自带学历光环,找工作的时候相比普通毕业生更有优势,但是针对进国企和央企这个问题,我认为“985”大学毕业生进国企央企只能说相对比较容易一些,但是要想进国企央企的总部,尤其是进一些优质的央企和国企,那么还是会有一定的竞争性,难度也不是没有。当然,至于进去以后的发展,那就另当别论了。

第一次见到您这样的问题,挺有趣的,我来回答一下吧:

央企工作怎么样?央企工作还不错啊,挺好的,至少在还不错的职位上钱还是可观的,工资还是发的很及时的,福利待遇还是很好的,工作还是很稳定和牢靠的,所以央企怎么样,总而言之,就是靠这个发不了大财,想安家稳定小康还是没有问题的。

正式工一辈子能有多少收入?按走运的没太大背景的大学生来讲,进公司到退休,保守估计35年工龄,前5年按每年10万-15万计算,保守估计60万税前,6-10年按20万计算,保守估计100万税前,11-15年按25万计算,保守估计125万税前,16-30年按30万计算,保守估计450万元税前,最后5年保守35万每年,这算175万税前。那么应该合计910万税前。@头条生活家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