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雷奥西门子新能源汽车,同样依赖汽车产业,长春和底特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橘枳之别”——浅谈长春与底特律的异同

法雷奥西门子新能源汽车,同样依赖汽车产业,长春和底特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法雷奥西门子新能源汽车,同样依赖汽车产业,长春和底特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今日头条有约,让我谈一下长春与底特律的异同法雷奥西门子新能源汽车。恰好我真的是“老长春人”(从母亲那边算,是长春“土著”)而且父母是参与一汽建厂的“元老级员工”,并且因工作关系走访过底特律,所以自认为谈这个问题还算有一点点资格。

法雷奥西门子新能源汽车,同样依赖汽车产业,长春和底特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首先还是谈“同”的方面:

法雷奥西门子新能源汽车,同样依赖汽车产业,长春和底特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底特律与长春一西一东、一美一中,但纬度相近(都是北纬42-43度左右),气候、特别是温差不大。这个在植物上的反应非常明显——我第一次去底特律,看到道旁树简直有“回家”的感觉!而两个城市都以汽车闻名,是著名的车企所在地,这种“大制造工业”的烙印是明显的。而且两个城市的规模相近(底特律人口近百万,而长春算辖区各县是690万,参照中美两国人口总数比相近),且目前都处于“经济乏振”状态,要说相同点无论自然、人文、经济都能找到想同处,所以很多中国人愿意把长春成为“中国的底特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记住,“有一定道理”意味着还有很多是“没道理”的——长春与底特律的不同远大于其相同处。

首先依然是自然:长春市内陆城市,辖区内除伊通河、南湖外水系不多;而底特律则处于五大湖区,港口城市,毗邻边境,千万不要小看这点区别:这对整个城市的“外界认知”和“人口流动”逗着相当大的影响——长春之所以成为“汽车城”源于共和国成立后为兴建汽车工业而进行的有计划的“人口迁徙”,而非底特律历史上依靠经济手段而带来的人口吸引。这一点差别在下文还会有所提及。

其次,是经济结构和人文方面的差别

与许多人的认知不同,长春的“汽车城”历史在其建制的200多年里(1800年长春厅建立算起)仅不到三分之一。而实际上这座城市最为“闻名”的历史是伪“满洲国”的首都(当时称为“新京”)——长春市基本的城市建设规划、城市轮廓恰恰是这一时期完成的,例如作为“城市之眼”的南湖、“城市之肺”的净月潭、市内交通干线“人民大街”(当时称为“中央通”)和“西安大路”、“人民广场”、“八大处”、“文化广场”(当时称为“帝宫广场”)。与许多人印象里的“工业重镇”印象不同,历史上的长春居然是“关东文兴所在”——从吉林大学、东北师大、吉林工大到“长影制片厂”的前身“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即所谓“满映”)都属于文化范畴而远非工业范畴。而与底特律在城市规划上的明显差别在于这个城市整个设计思路都是“政治首都”或“文化中心”而远非“制造业基地”。

行文至此可能有些人会问:那么一汽对于长春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必须承认目前一汽对于长春甚至整个吉林省的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这个大集团的利税与地方财政并不挂钩,但其带动的上下游产业、吸引的劳动力则是极其可观的。但有趣的是:在一汽建厂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即一汽的“二次创业”前),一汽对于长春而言仅是众多“大型国企”里的一个,而且地理位置又“偏安一隅”(在这个城市的西南角)这与底特律完全以几大汽车集团为中心完全不同。当时数得上的大型制造业国企就包括了汽油机、柴油机、拖拉机厂、客车厂、长春纺织厂等,一汽只不过级别高(部级)、规模大(员工以十万计)而已。

目前经济都不甚景气的两个城市,很多人认为是“难兄难弟”,甚至认为两者在“城市转型”方面可以“互相参考”。但从笔者的角度而言,这简直是“缘木求鱼”——因为两者经济方面的“没落”原因根本不同。

首先,底特律城市的“没落”是个案,与所在地区的大环境没有必然联系。底特律从上世纪20年代兴起(这里因篇幅关系就不谈居功至伟的亨利·福特了)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黑人民权运动蓬勃发展前,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其发展是迅速的、经济形势相当好。其没落原因很复杂,片面一点说则是黑人民权运动的“副作用”导致了人口上的“劣币驱逐良币”,推荐一部老电影《火花》,看后会有一个大致了解。

而长春则不然,长春经济近十年来的整体乏振则与整个东北经济的“塌缩”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一汽集团确实带来了上下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但可悲的是当一汽集团需要所在地区进行“经济反哺”的时候,却得不到相应的支持。而东北人才的外流更让一汽乃至长春的发展后劲不足——对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汽车领域人才培养最出名的学府之一吉林工大(现在的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近十年来的毕业生走向就明白了。

所以,底特律的振兴也许更容易一些,不过是“兴一城”而已;而长春的复兴,则必须要放在“振兴东北”的大框架之下——仅仅靠一汽撑不起这副担子,更何况目前一汽发展同样步履维艰。

结语:“老工业城市”的复兴,在美国和中国都是一个难题——在美国有所谓“锈链”之说。但这一难题无论从执政还是经济方面考虑,都是执政者必须面对而且解决的。

长春在共和国时代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聚集,当年包括家父那一批从“北京第一机械制造学校”毕业的同学在内的大批制造业人才,仅仅怀揣着一本《远离莫斯科的地方》一书就来到了这个“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设新中国的第一个汽车制造厂。那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年代。而今天,振兴东北、振兴一汽、振兴长春同样需要人才的吸引,而吸引人才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更需要政策层面的。谈“振兴”,这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