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皮草制做技艺诉说“皮工作故事”:“十八针”里传匠心

千年皮草制做技艺诉说“皮工作故事”:“十八针”里传匠心 衡水市7月10日电 (郝烨 崔志平 田雨婕)“皮草在我的血夜之中有深刻的印记。”每每谈起自己承传了半辈子的“皮工作”,河北非非遗文化项目“大营皮草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艾兴一眼里总是矍铄有神。

今年64岁的艾兴一出生在河北枣强县大营镇的“皮工作名门”。他的家乡是皮草产业起源地,有“天下裘都”之称。在大营,人人懂皮草大衣,家家会制做,但“百年传承、十代制裘”,只有艾家。如今,这名“老皮匠”依靠一双巧手和一颗匠心,向现代人阐释着来自3000年前“皮工作故事”。

每每说起自己传承了半辈子的“皮活儿”,艾兴一眼里总是矍铄有神。 翟羽佳 摄每每谈起自己承传了半辈子的“皮工作”,艾兴一眼里总是矍铄有神。翟羽佳 摄“十八针”练出匠心匠艺

艾家是“皮工作名门”,造成男丁姬妾个顶个都是制裘高手。做为艾氏皮草传统技艺的第九代传人,艾兴一祖辈的“十八针”曾盛行制裘业。

所谓“十八针”,是指制裘时,手工缝线在一寸之间不得超过18针,针角匀称紧凑、紧松适当,缝纫过程一气呵成,皮草抻开整平顺畅。艾兴一回忆说,祖传“十八针”是不得不学,且要学好的独门技艺。因此,他们的双手不知被刺伤几回,臀部更不知挨了多少顿爸爸的“缝衣尺”。

发展于“皮匠世家”的使命感,让艾兴一在十来岁时,便能粗略记下制裘技艺的50多道工序。经过几十年的磨炼,艾兴一更是恢复了久已消亡的多种技艺,并发扬光大了抽刀技法、波浪技法、泡沫自裁技法等30多种制裘传统技艺。

尽管“没想过一辈子做个手艺人”,但艾兴一总能将皮草文化的发展史侃侃而谈:“从‘比制干裘’的传说到今日,大营皮草文化走过了3000年的历史。以往,制裘都是用土硝、小黄米、桑树等,根据浸泡、铲皮、变软、拍剪等流程的堆积,才为服装厂的第一步奠定基础。”

据介绍,传统的制裘技艺注重技巧、眼法、心决、刀功、绣法,老手艺人只需将多张皮面一铺,眼一打,根据毛的长度、粗细、纹理,就可看出能否配对。这些工序尽管简易,但“皮工作”靠的是“眼看手摸”,没在这行业里干个几十年几乎做不了。在艾兴一来看,那也是大营皮草传统制作技艺无法传承的原因之一。

据艾兴一回忆,20世纪90年代中期,制裘机械化的发展曾使他“紧迫感很大”。之后,随着市场化的冲击,传统技艺日渐式微。他直言,传统技艺对职工素质要求极高,皮草制做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不仅如此,随着一些老手艺人年事渐高并陆续去世,大营皮草传统制作技艺的承传困难重重。“怎样留住数千年累积总结出来的生产工艺?”变成他一直在思索的难题。

2022-07-10

2022-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