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信荣:“搞科研,就要走大道走难路”(叙述·发扬科学家精神)

张信荣:“搞科研,就要走大道走难路”(叙述·发扬科学家精神) 人物名片 张信荣:1973年生,北大工学院教授、博导,天然工质热学循环以及传热传质行业学者,致力于多种天然工质二氧化碳发电、制冷和制热热学循环研究。2017年起先后被聘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工程建设领域专家、国家速滑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造冰系统专家等。

“要常常问自己,什么叫最关键的事;一旦确定了,就锲而不舍地努力,笃定前行。终有一天,你会与所追求的目标不期而至。”6月中旬,北大工学院2022年研究生毕业晚会上,张信荣作为教师代表向毕业生赠言。这样的话语,与他们的科研经历相关……

走入张信荣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书橱里二份红色的聘用书十分显眼:北京2022年冬奥会工程建设领域专家、国家速滑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造冰系统专家。

间距这儿10公里外,就是被称作“冰丝带”的国家速滑馆。这是世界上首座选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系统造冰的大路速滑馆,不但硬件一流,造冰技术也是技术领先,实现了低炭化、零排放。那边也是张信荣倾注了大量智慧与心血的地区。

“20年前,也是这样的一个下午,我开始啦对二氧化碳的研究。”在办公室里,张信荣打开了方便之门,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科研经历。

“用二氧化碳做动能媒介,打造了‘最快的冰’”

北京冬奥期内,参赛选手在国家速滑馆13次更新奥运记录,其中1次打破世界纪录。“用二氧化碳做动能媒介,打造了‘最快的冰’。”这让张信荣更为相信,几年前自己的提议是正确的。“走老路还是走大道?沿用传统方式当然可以,但我们要努力创新。”

2016年9月,一场有关北京冬奥冰场造冰方式的研讨会在首钢园区举办。“当时,我提议应用二氧化碳造冰。”张信荣说。往届冬奥会大多应用氟利昂、氨等做为冷媒造冰。但氟利昂待会破坏臭氧层、排出大量温室气体,也有爆炸危险;氨则具备一定的毒性和易燃性。经过反复论述,张信荣的提议被采取。

当时,国内都还没选用这一技术的冰场。“二氧化碳是很好的能量媒介,如同自然界动能的搬运工。”说起技术创新之处,柔和沉稳的张信荣一下子话多了起来。他拿起笔纸,向记者画起示意图:根据冰面下的管路时,液态二氧化碳挥发吸热,将水制成冰;吸收热量的气态二氧化碳在高温高压下冷凝,释放的动能又可用以场馆采暖、去湿等。“直冷”则代表着不使用发动机冷却液,直接用二氧化碳造冰。因为二氧化碳在改变情况下温度不变,确保了冰上的温度均匀、强度一致,有益于选手滑下来好成绩。

2022-07-11

2022-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