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飞往“回巢燕”:河北三河在校大学生争做“新农人”

农村飞往“回巢燕”:河北三河在校大学生争做“新农人” 廊坊市9月1日电 (宋敏涛 王洋洋)一手托着大串红提,一手轻便地将红提送入薄膜袋,扭紧绑丝,摆进纸箱子……1日,河北廊坊三河市皇庄镇芦庄子村三河市恒昌农业合作社里,大农场责任人马啸宇正干脆利落地把采收出来新鲜的红提打包发货。

“‘蓝色宝石’葡萄生长时间长,分开陆上红提发售时节,能卖个好价钱。”在今年的30岁马啸宇温文儒雅,看上去踏实能干。他说道,于2015年大学毕业之后,就选农村妇女创业,那时候包揽了40亩地,用自己家养殖场粪废水处理后液肥做浇灌,栽种农作物。后因经济收益低,改种高效益特色蔬菜水果“蓝色宝石”红提。“到第三年,我自己的葡萄庄园就迈入丰产期”。

图为马啸宇种植的葡萄迎来收获季。 高澍 摄图为马啸宇栽种的红提迈入收获季。高澍 摄 葡萄庄园里,藤枝堆叠下,一颗颗神似“手指头”状红提挂满枝头。“一藤一串,一串150颗上下,1亩地年产量保持在4千斤上下,葡萄生长整个过程无需化肥农药,安全性和口感最关键。”马啸宇娓娓而谈自已的“栽种经”。现阶段,它的农业合作社共栽种6000余棵树藤,年收益率约50万,推动近20位群众就业增收。

与马啸宇一样,“80后”段冬雪还在大学毕业之后选了农村妇女创业,在皇庄镇王辛庄村开了一家笙制做个人工作室。“现在除了制笙,笙的检修、维护保养、校音等服务也越来越多了。”段冬雪笑了笑:“近些年,工作室的顾客愈来愈多,订单信息做不来,大伙儿都过得越变越好。”

图为三河市恒昌家庭农场内,果农正在采摘成熟的葡萄。 高澍 摄图为三河市恒昌农业合作社内,种植户已经采收完善的红提。高澍 摄 制笙是段冬雪的大家族技艺。段冬雪自小在家人的熏陶下喜爱科学研究传统乐器,上中学逐渐便在业余时间学习培训制笙,大学选择了和传统乐器有关的音乐专科。为了能让“笙”声不断,段冬雪刻苦钻研自主创新,制做活笙斗、改善扬声设备,让笙更新奇。

段冬雪不仅开启店铺卖笙,还准备带上笙制做手艺走进校园、进农村,让更多的人掌握笙,触碰笙制做……如今,段冬雪运营工作室年销售额达50万,设备远销国内各地。

图为三河市皇庄镇王辛庄村笙制作工作室内,段瑞雪展示成品笙。 高澍 摄图为三河市皇庄镇王辛庄村笙制做工作中房间内,段冬雪展现制成品笙。高澍 摄

2022-09-02

202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