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壤塘:“70后”乡医高原地区从医26载 变成群众“贴心120”

四川壤塘:“70后”乡医高原地区从医26载 变成群众“贴心120” 壤塘4月26日电(赵阿娟 罗婕 你丫初)“您有风湿疾病,要特别注意防冻保暖。”4月26日,四川阿坝州壤塘县上寨卫生站医师杨天奎正取出针筒,把患者足部的积水抽离出来,再用沙布捆扎。病人来源于一百公里外的壤塘县上杜柯乡吾克基村,出自于很多年来的信任,在生病第一时间想起的是杨天奎,往返两百公里的奔忙于她来讲都没有问题,只需可以让杨天奎就医。

这也是杨天奎在上杜柯乡从医26载用细心和医疗水平积累下的用户评价。“120杨医生”是上杜柯乡人民群众对他的叫法,对上杜柯人民群众来讲,面前这一干瘦的医师就是她们身心健康的“保护神”。

出生于上世纪70时代的杨天奎,家中四代从医,在祖辈的潜移默化下,他经典励志要当一名济世救人的医师。1988年,他变成壤塘县林管局一名职工,并且用家传的医疗水平做兼职学医,工作之余逐渐为日柯村本地人民群众就医。之后,他自学医学课程内容,最后报考医师证,宣布变成上杜柯乡卫生站的一名医师。

杨天奎为病人看病。 罗婕 摄杨天奎为患者就医。 罗婕 摄 “刚调至上杜柯卫生站的情况下,院子就三四个人,人民群众分散化定居在每个高山牧场上,人民群众仅有骑摩托车或者骑着马到乡上就医,病情恶化的患者在中途就……”杨天奎回想到以往上杜柯人民群众“就医难”时多次啜泣,此后经典励志要为她们扛起一把“身心健康伞”。

26年以来,只需人民群众必须他便会看诊,高山牧场、大峡谷田里……上杜柯乡的村村寨寨都留有他身背药箱的干瘦影子。

“维吾尔族人民群众纯粹又激情,病好啦,她们会互相转达,慢慢地,来就医的游牧民愈来愈多。”伴随着知名度越来越大,青海班玛县和甘孜州色达县的人民群众也变成上杜柯卫生站的“熟客”。

“印像最难忘的一次是零晨2点多,我被紧促的门铃声吓醒,赶快站起来打开门,看到一个老游牧民立在大门口,数九寒天,他却一脸汗珠,口中用蒙古语说着‘卡卓(感谢),卡卓,杨医生家中有些人病了,很严重,去瞧瞧吧。”那时候,杨天奎二话不说就坐上摩托赶来人民群众家里,病人的病况很严重,但由于英语不好,亲人的翻泽不足精确又消耗时间,差点儿耽误了病况,幸亏最终救护回家了。此后,他又逐渐一边修医疗水平、一边学藏语,活生生把自己逼得学会了简易的蒙古语。

26年以来,他问诊看诊9400余次、接产300余次、写满了3300余本病历本、关节囊注入3500余次……一个个数据信息的身后,是一名乡医的恪守与固执。

2022-04-27

2022-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