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猛兽之首豺罕现云南,老虎真的像俗话说的一样打不过一群豺狼吗?

“一群”是指多少只四大猛兽之首豺罕现云南?是3只?10只?还是100只?如果是3只10只那胜算不大,如果是100只那就有很高的胜算,不过100只的豺群和狼群自然界里是不会出现的。豺和狼区别很大,在印度有豺群围杀孟加拉虎的传闻,但在整个亚洲几乎都没有狼群围杀老虎的记载。

四大猛兽之首豺罕现云南,老虎真的像俗话说的一样打不过一群豺狼吗?

四大猛兽之首豺罕现云南,老虎真的像俗话说的一样打不过一群豺狼吗?

俗话说,“猛虎架不住群狼”,意思是指本事再大的人也敌不过人多,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道理差不多。但民间俗语多数都有事实依据,也许古人真的看见过一群狼打跑了一只老虎才得出这样的结论,也许古人也只是随口一说。

四大猛兽之首豺罕现云南,老虎真的像俗话说的一样打不过一群豺狼吗?

四大猛兽之首豺罕现云南,老虎真的像俗话说的一样打不过一群豺狼吗?

豺和狼都是犬科动物,两者与虎曾经在亚洲东部、中部、南部大面积共存,如今,老虎和豺主要的共存区域在南亚,老虎和狼主要的共存区域在南亚,东北和外东北。

四大猛兽之首豺罕现云南,老虎真的像俗话说的一样打不过一群豺狼吗?

豺体型较小,但性格凶猛,能够使用掏肛战术围猎比自己大很多的猎物,豺也是犬科当中最擅长使用爪子的,能用爪子攻击猎物的薄弱部位。

在上个世纪有知名动物学家比如乔治·夏勒就记载过几起豺群围杀孟加拉虎的事件,信不信就看立场了。

上个世纪豺群的规模很大,我认为围杀一些老弱病残的老虎是可行的,老虎不可能一生下来就这么大,也不可能永远不会老,参考8只非洲野犬围杀老年雄狮(同样也是夏勒记载),非洲野犬也有围杀母狮的记录,但非洲野犬的体型比豺大些,战斗力更强。印度的豺平均只有16公斤,确实不大,所以一般人都会认为豺不可能杀死老虎。

豺群倒是有围杀过豹子和大熊猫的确切记录。1965年1月峡江县豺群围杀了一只50公斤左右的豹子,1983年陕西佛坪豺群围杀了一只老年雌性大熊猫。

豺群有疑似围杀老虎的记录,但狼群连疑似的都没有。

亚洲中低纬度的狼体型并不大,大多数在30公斤以下,而且结群规模也很小。印度的狼多为独狼或是三五成群,我国北方和东北的狼群规模也不大,多数在10只以下。这样的群体规模自然是没本事去招惹成年老虎的。

通过在远东地区的研究来看,随着当地东北虎数量增长狼的数量呈明显下降的趋势,说明东北虎能够压制狼群。

但豺和狼都没有杀死老虎的确切记录。

鹰视狼顾面相历史名人,最有名的非司马懿莫属。司马懿早年便被曹操看中,让他跟随自己一起谋国家大事,开始司马懿并不看好曹操,认为他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出身卑贱,不愿为伍。但是经不住曹操的再三请他,司马懿就答应了。后来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曹操任丞相后,开始任司马懿为文学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得到曹操的信任。后来对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不断加官进级。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他同曹丕建立了深厚的关系。曹操临终前提醒曹丕:“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你要小心,防止他对政权有危害就处理他。”但是曹丕跟司马懿关系太好了,他并没有提防司马懿。而且曹操病危任命的司马懿为曹丕的辅政大臣,可见曹操对司马懿的重视。

四大猛兽之首豺罕现云南,老虎真的像俗话说的一样打不过一群豺狼吗?

司马懿见曹操

四大猛兽之首豺罕现云南,老虎真的像俗话说的一样打不过一群豺狼吗?

疑似司马懿墓出土

四大猛兽之首豺罕现云南,老虎真的像俗话说的一样打不过一群豺狼吗?

在与曹丕的时候,他们的关系更加密切,直至曹丕临终时,也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睿。明帝时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要职位。真正是位高权重。后来明帝崩前又托孤司马懿和曹爽为辅政大臣。曹芳继位后才开始防范司马懿,曹爽也防范和排挤司马懿,让他做毫无实权的太傅,这时候司马懿的真像便露出来了。乘曹芳曹爽出城祭祖的时候发动政变,一下子就夺走曹氏父子、爷孙多年打拚的江山。

四大猛兽之首豺罕现云南,老虎真的像俗话说的一样打不过一群豺狼吗?

诸葛亮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父子,天降大雨灭火

四大猛兽之首豺罕现云南,老虎真的像俗话说的一样打不过一群豺狼吗?

司马懿得到曹操、曹丕重用之时

四大猛兽之首豺罕现云南,老虎真的像俗话说的一样打不过一群豺狼吗?

司马懿兵败之时

四大猛兽之首豺罕现云南,老虎真的像俗话说的一样打不过一群豺狼吗?

幼帝曹芳会见司马懿

结语:

鹰视狼顾面相历史上的名人就是司马懿。虽然曹操早年便发现了,但是正是需要用人之际,没有处理,嘱咐儿子曹丕要注意,可是儿子曹丕上位时又得到了司马懿的帮助,把他当了恩人而没有下手。后来到了曹丕孙子曹芳再削他的职,也是疏于防范,所以让他最后政变成功。结果曹氏子孙被杀得所剩无几。说明对“鹰视狼顾”之人一定要加以防范或者弃之不用为好。

2022-06-09

2022-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