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是学什么,你觉得心理学是什么,怎么学习

很多人对心理学感兴趣心理学是学什么,想了解心理学,现在我用简略的方式说说人的心理是怎么回事,怎么了解人的心理,以及心理学。

第一点:人的心理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共同作用产生的。

先天遗传,两个方面理解。一个方面是你的生理遗传特征,尤其是神经系统的特性,将会在心理上有不少的表现,如反应的快慢、心理的表现力度、心理状态转变的灵活度等,先天的作用很大。另一个方面是从进化的角度谈遗传,比如人类本能性的需要、动机和基本的情绪反应受进化的影响很大,毕竟人类从动物转变而来也没多少年,不可能丢掉当年作为普通动物那么长时间积累的生存特性的影响,所以,看动物世界对于了解人类心理是有帮助的。

关于先天和后天,一直有争论,到底哪个多哪个少?这个答案暂时先放着吧,可以先接受一个勉强的说法,就是一半一半,因为哪个影响都不小。此外,从研究的角度很难界定二者的影响分界线,理论上应当是0岁后的是后天,但胎儿阶段母亲情绪的影响算先天还是后天的呢,恐怕不好区分。另外,家庭的氛围有没有“遗传”或“传承”?这是后天的,但是这种影响在孩子出生前早已注定,也不容易说清楚。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后天的环境因素,是我们可以更多掌控和调整的,所以,更多关注后天环境的作用是应该的。

第二点:人的心理是人与现实环境互动的结果。

这里,是两层理解。一是环境对人有影响,二是人有自己的能动性,即想做什么和怎么做,这些实践活动与外部因素相互碰撞后,产生的作用逐渐形成人的独特心理。

首先,环境影响人的层次,如需求水平和能力水平。人一直面临温饱问题,关注点就主要在吃喝,环境一直存在战乱,关注点就在安全,在这种条件下,人不太可能把需求发展到获得尊重或发展个性。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了,才更可能激发高层次的需要,否则即使后来条件改善了,也仍然停留在追求低层次需要的水平,穷时穷吃喝,富有了,不过是胡吃海喝,就是这个原因,因为没有产生高层次追求。有高层次追求才可能达到高层次。

越是哪种需求不被满足,人越是容易停留在哪个阶段,即使将来能得到满足,也难以突破。比如缺少关爱,就总怕失去关爱,即使得到了,也会处于不安,并且会过度追求,以便获得对过去的满足。

乏味的环境缺少刺激,尤其是缺少智力刺激的环境,人的能力发展有限,极端的例子是狼孩,生理年龄提高了,心理年龄却仍低下。若要一个人成才,需要多经多见多做事,所以光读书不行,也不用多旅游,放开手,孩子总是会忙很多事情,也遇到很多问题,所以成长得多。圈在家里,摆在书桌前,这个人的潜力多数没有得到发挥。

其次,环境与人的互动过程中,会形成人的性格、心理模式等。简单说,尝到过专注带来的好处的孩子,更愿意让自己专注,体验到自己的勤奋与成功的关系,则愿意勤奋,在追求成功前的焦虑后总能遇到成功,那么这种焦虑中藏着诱惑和兴奋,所以更耐挫且敢于追求。

人用某种方式解决问题见到了好的效果,就会多用。比如学业上总也达不到外部的权威的要求,总处于焦虑状态,偶尔某次肚子疼,得到了关爱且回避了成绩问题,以后这就可能成为一种行为轨道,再遇到问题也用类似的方式解决。

人在早期阶段与父母、老师、小朋友之间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形成以上的经验轨道,在未来,更多地会运用这些基本轨道来处理问题。当然,小时候的经验(历)越丰富,将来应变的选择就越多,小时候某个问题冲击越大,情绪体验越强,也就会越多地套用某种方式应对大量成年世界的问题,似乎某个问题就永久停留在当年那个阶段一样。

情绪模式也如此,儿时体验某种情绪越多,成年这种情绪就越多,尤其是强烈情绪的影响更占优,这也和儿时被允许表达什么情绪有关,不被表达的就压抑,未来成年后也不太会表达,即使没有别人控制。如果以某种方式表达情绪会获得关注或得到好处,这种方式也会成为他的主流方式,更习惯性地发生。

简单说,人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会形成心理轨道,在长大后,更多是重复。心理模式的创造性并不强。所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背后更重要的是,看他的成长环境,往往也就看到他长大以后如何了。

环境中有一样东西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教育。因为教育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不平等”。在孩子最弱小无知的时候,拥有权力和力量(相对于儿童)的成年人把他们“自以为是”或也是听来的一些道理一股脑儿地教给孩子,孩子缺乏辨别力,也无力对抗,往往全盘接受并作为自己认知体系的基础,以后新的知识和经验往往需要此早期体系的处理,新旧经验如果是一致的,则旧经验被加强,如果是不一致的,新经验可能会被忽视或否定、排斥,如果新经验很强大,则会发生新旧斗争,不管输赢,反正是个艰难的过程。这此旧经验总是被大量地、牢固地安插在孩子头脑中,左右着他理解世界并做出反应。成人虽不真正确定对错,但胆子大,充满自信,以“趁虚而入”的方式占据了儿童的认知领地。当儿童成人后,有了判断力,对于这些早已根深蒂固的东西,已经是习惯性地接受和使用了,连怀疑的念头都不易产生,然后又会继续“深信不疑”地传递到下一代。这也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