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打更制度是什么,我们经常说的“三更”和“半夜”是怎么来的

一,‘’三更‘’就是‘’半夜‘’古代的打更制度是什么。一般口语常说‘’半夜三更‘’或‘’三更半夜‘’,其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古代的打更制度是什么,我们经常说的“三更”和“半夜”是怎么来的

二,‘’三更‘’是来自古时的计时方法,专指夜里12时左右这个具体时间段。古人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对应十二个地支属相,即从夜11时开始排序: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古人又把夜里分为五更:戌时一更(19--21),亥时二更(21一23),子时三更(23一1),丑时四更(1---3),寅时五更(3---5)。三更是指夜间11点至下半夜1点之间。

三,‘’半夜三更‘’虽然白话,又是口语,但属于成语。该成语最早出现在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这船上是什么人,半夜三更,大呼小叫的。‘’;又见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半夜三更起来演习武艺。‘’

犯夜,也就是违犯了宵禁,或违犯了夜禁的罪名。杜甫曾有一首诗,诗名叫《陪李金吾花下饮》,诗中道:醉归应犯夜,可怕李金吾。犯夜之罪,古已有之,至少周朝就有了。《周礼·秋官·司寤氏》记载:“司寤氏掌夜时,以星分夜,以诏夜士夜禁。御晨行者,禁宵行者、夜游者。”,也就是说,古代主管夜禁的官员,叫司寤氏,设下士二人及徒八人。

古代的打更制度是什么,我们经常说的“三更”和“半夜”是怎么来的

从周朝到清朝,都有宵禁的法律规定。各朝代对夜禁的惩罚不同,但大同小异。古时有闭门鼓,开门鼓,有夜间打更者。闭门鼓敲响了,就等于夜禁开始了;开门鼓敲响了,等同宣布夜禁结束了。夜里有打更的,有巡逻的。一但抓到犯夜禁者,施以不同的处罚。如唐朝犯夜禁者,要打二十板子。明清犯夜禁者,要打三十板子或五十板子。如果拒捕巡逻者打斗,打一百板子。如果打伤了巡逻者,绞刑;如果打死了巡逻者,处死。当然,巡逻者的责任也很重大,如果该放行而不放行或不该放行而放行,要打三十板子;如果有小偷盗贼经过未发现,要打五十板子。这个工作也不好干的。

古代的城市没有现在大,也没有现在的楼高,想避开犯夜是很难的。但也不是不可以。其一,可以化妆成打更的或巡逻的,但要首先解决掉打更的或巡逻的;也可以象电视剧里演的一样,化妆成夜行人,黑衣黑鞋黑面罩,身手还得了得。会轻功避过巡逻的和打更的。或者熟悉地形绕过打更的和巡逻的。但要冒着被发现的极大风险。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古代有一种职业,从事这个职业的人都是在夜里工作,影视剧中经常出现而且出场死亡率很高,这个职业就是更夫,也叫打更的。

古代的打更制度是什么,我们经常说的“三更”和“半夜”是怎么来的

古代的打更制度是什么,我们经常说的“三更”和“半夜”是怎么来的

更夫是指每天夜里敲竹梆子或锣的人。打更是古代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晚上人们在家听到打更声就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了。

古代的打更制度是什么,我们经常说的“三更”和“半夜”是怎么来的

打更也不是随便拿着梆子敲的,打更通常是两个人一起,一人手中拿锣,一人手中拿梆,打更时两人一搭一档,边走边敲,“笃笃———咣咣”。打更人一夜要敲五次,每隔一个时辰敲一次,等敲第五次时俗称五更天,这时鸡也叫了,天也快亮了。敲的这五次也不是随便敲的,是定时定点的,更夫喊得话和梆子的频率也不一样,不只是影视剧里经常听到的“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不同的时辰喊得不一样。

19点-21点,戌时一更,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一慢一快,连打三次)21点-23点,亥时二更,关门关窗,防偷防盗;(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23点-1点, 子时三更,平安无事;(一慢两快)1点-3点, 丑时四更,天寒地冻;(一慢三快)3点-5点, 寅时五更,早睡早起,保重身体。(一慢四快)

为什么只打到五更呢?因为“一日之计在于晨”过了五更,广大劳动人民就要起床做家务干活了,没有夜生活的古代人可是早睡早起的,不只是老百姓,皇帝五更也要开始上早朝了。

打更的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原始的巫术,主要起驱鬼的作用。一直到解放之前更夫这个职业一直存在,国父孙中山先生的父亲就曾经是打更的,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里,至今还保存着其父打更的物品。

2022-06-10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