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米高空“舌头味道”的变化:在细分行业更注重安全

万米高空“舌头味道”的变化:在细分行业更注重安全 重庆7月8日电 (王玉)“飞了近20年,在万米高空上吃了近20年‘机餐’。”西部航空责任有限公司客舱服务处处长总经理乔奇7日在重庆告知记者,他在高处上见证了“机餐”近20年发展变化。

7月7日是公众健康日,在重庆举办的一次机组餐试餐活动上,乔奇和同事们向记者揭秘了有关“机餐”的那些事。

图为机组人员正在与厨师沟通“飞机餐”的有关事宜。 张哲 摄图为机务人员正在与主厨沟通“机餐”的有关事宜。张哲 摄“机餐”,顾名思义,便是游客和机务人员在飞机上的餐食。乔奇说,“机餐”与其他餐食较大的不同,是必须提早制做、冷冻,到高空中烤制加温后食用。

“经过加温过程,一些稀饭会不太稀,其实大家提早都勾了芡的。”一位从业“机餐”制做多年的主厨称,水淀粉勾芡主要是确保稀饭“烤了不干”,在其他菜肴制作情况下,还会尽量考虑这一点。

食物层面,民航运输对食材的选择限定颇多,目前不许应用带骨、带刺的肉类,可供选择的肉类以牛肉、鸡鸭肉(拆骨)、没刺海鲜为主。“这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乔奇说,他根据真实经历的体会是,食物限定愈来愈多,这既见证了民航运输细分行业对安全考虑的日趋成熟,也是众多从业者在“舌头”为此作出的奉献。

图为一名乘务员正在试吃“飞机餐”。 张哲 摄图为一名乘务员正在试吃“机餐”。张哲 摄 饮食安全层面,飞行员的餐食安全是重中之重。依照相关规定,飞行员和副机长食用相同餐食,务必间距1小时以上;假如食用AB餐(不同套餐),也需错锋用餐,以将安全风险降至最少。

除了众多限定,“机餐”对食材的挑选也肯定严苛,炒制过程不加任何添加剂。餐食规范层面,机务人员餐食规范一般略高于游客餐,但对食物的挑选规范一致。

味道层面,全国各地会分别发布特点口感,却也会注意大家的接受度,比如川渝地区发布的麻味,便会将辣度大大降低,以防外地人“望辣生畏”。“其实,人在万米高空以上,高度紧张,味觉不好。”乘务员张哲说,同事们经常会解决很多事,进而错过用“机餐”的时间。

万米高空上,也有许多温暖瞬间。乔奇说,对于不同的节庆,配餐企业还会发布各式“特别机餐”,如端午节的棕子、中秋节的月饼、春节的水饺等,给旅客和机务人员满满新意,也为自己近20年从飞生涯留下难忘记忆。

2022-07-09

2022-07-09